夏日炎炎,不少人会选择吃雪糕解暑降温。与之相伴的,是“雪糕市场”一路“升温”。为了争取消费者关注、增强竞争力,各路商家创新产品的口味、外形、包装,价格也水涨船高,令不少人直呼“吃不起”。
在这场被众多网友戏称为“雪糕内卷”的竞争中,有一款坚持以“高端雪糕”形象示人的中式雪糕品牌,一支雪糕至少16元,最贵的要价66元,颇受争议。近日,该品牌创始人表示,该品牌的毛利和传统冷饮企业毛利相比只是“略高”,无论定价多少都会有人说太贵。“你爱要不要”的态度让众多网友回忆起自己“交智商税”的购买体验,引发网络争议。
应当说,这种表态与该品牌宣称用料上乘、成本高的一贯口径相吻合,意在强调“物有所值”。但无论从营销手段还是从消费者体验上来讲,真正驱动人们出高价购买雪糕的,似乎都不只是产品的用料或口感。“高端雪糕”精美的包装,甚至是高昂的价格本身,都在刺激着消费者为满足好奇心或对某种“身份感”的渴求而买单。
商家明确消费者定位,这无可厚非。就像一杯定价略高的咖啡能附带提供消磨时光的舒适场所,消费者购买产品时往往希望获得产品以外的附加价值,让消费者满意于产品带来的所有体验,才是真正物有所值。但是无论再怎么金贵,雪糕也不过是人们夏日消暑的解馋零嘴,光凭一支雪糕就能展现所谓的“高端”,恐怕也缺乏逻辑。
除了雪糕体现出的某种“高端化”,如今月饼、私房菜等都被不同程度地配以高端食材、打上“融合”的标签,身价扶摇直上。各种“花式组合”显示出人们生活质量提升,以及对生活品质的个性化追求。但同时应当充分认识到,并非食材越金贵、越紧俏,就越值得推崇。国人讲究“吃的艺术”并不全在于把昂贵食材进行简单组合,反而在很多时候,是让恰当的用料和配比在食物中得到完美呈现。
比起在产品外形和概念上追求过度包装,将一支雪糕打造成普通人“吃不起”“吃不懂”的模样,商家不如将目光放长远,发掘探索产品的内涵与外延,别让“不走寻常路”在理性消费者不断流失后成为一条“死路”。
(责任编辑:臧梦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