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儿童节,家长们少不了要给孩子们准备礼物。所幸现在各式各样的乐高、绘本、玩偶、零食、文具等可谓是琳琅满目,线上线下购买渠道也都非常便利,选一两个孩子喜欢的并不难。不过,相信家长都有体会,大多数礼物带给孩子的快乐都是有限且短暂的,礼物主要是为了给节日增添仪式感。如果真有什么“最实用”“最完美”的礼物,大概就是足够从容、不焦虑的家长了。
似乎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家长们就开始为各种事担心。比如孩子一岁多了,还不会走路说话,就担心是不是发育有什么障碍;三岁多了,要不要开始国学启蒙、英语启蒙、数学启蒙……育儿这条“打怪”路上,这样的担心可谓是“数不胜数”。回头细想,有一些担心确实是事出有因、对孩子成长有益,不过事实证明,“杞人忧天”“瞎操心”带来的焦虑还是占了很大比例。长辈们那句“孩子大了就好了”并非只是安慰,大部分问题真的只需要交给时间。
一个人的焦虑情绪和焦虑程度,往往源于自身的心态,并非全由外界决定。在一段亲子关系中,家长的焦虑可能并不只是由于孩子表现得不够好,而是由于家长自己内心存在不同程度的攀比心态,总是对孩子有过高期待,哪怕这种期待与孩子所处的年龄段可能并不匹配。因此,减少焦虑的关键在于家长,而非只要求孩子要表现得多么完美、成长得多么顺利。
与世间其他的事情一样,育儿从来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一帆风顺的。孩子的内心也都是极其敏感的,会很敏锐地捕捉到家长焦虑时带来的“压力气场”,然后自己也会被“传染”,变得手足无措、无所适从。在我们家,每当大人说到哪个小孩不挑食所以长得高、哪个小孩已经会做算数题的时候,5岁的女儿总会一本正经地告诉我们:“老师说了,我们每个小朋友不一样!”她可能并不清楚“不一样”到底意味着什么,但这句话带给了我许多触动。起码她已有了自己是独立个体的意识,有了认为大人意见不对就及时表达自己想法的意识。是啊,我们这些做家长的,不也没有处处都和那些“理想家长”“完美家长”一样吗,为什么总想希望自己的孩子方方面面都要做到“别人家的孩子”那样呢?
那么,怎么才能做到不焦虑或尽可能减少呢?作为家长,我们首先要改变的可能是自己的心态。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看待孩子成长中遇到的问题,用心发现孩子的优势所在,并尽可能找到合适的途径引导孩子扬长避短,而不是总拿自己的孩子去和“别人家的孩子”攀比,总是盯着孩子身上缺点而忧心忡忡。要给予高质量的陪伴,给孩子天马行空、胡思乱想的空间,陪他们肆意奔跑、玩着长大;积极回答他们提出的“十万个为什么”,哪怕有时自己答不上来也愿意花时间和他们一起寻找答案、一起探索新的知识;陪他们持续探索,一起会因为在公园的角落发现一只蜗牛而兴奋、会因为养了几个月的小金鱼死掉而伤心……
养育和陪伴他们的过程,也是我们家长不断成长、收获快乐与幸福的过程。希望孩子们更快乐,不止在儿童节,更在于日常生活的每一天。希望家长们更从容,不止在这一天,更在于与孩子一起成长的每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