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实现共同富裕

2022年04月21日 07:22   来源:光明日报   任晓刚

  当前,我国进入了新发展阶段,经济长期向好,但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城乡和区域发展差距较大等问题仍然存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说,科技创新是财富创造的源泉,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仅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驱动力,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首要保证。

  扎实走好自主创新之路,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一个关键问题。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导向与趋势,加快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协同政产学研,坚决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难题。要扎扎实实强化基础研究,须锚定基础前沿领域,加快基础研究平台建设、前瞻性布局基础研究设施,加快布局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新型研发机构“上下衔接、差异布局、协同联动、体系发展”的战略科技平台,加快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通讯技术应用到重大基础前沿领域,着力凝聚创新资源,全面提升基础研究能力和水平。要扎扎实实提升科技转移转化能力。构建校企联盟的动力机制、信任机制、监督机制、系统协同机制,以驱动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产业化、高效化,推动创新链产业链相互融合、有机嵌入,强化科技创新与成果应用的高效对接,同时打造数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平台,实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数字化、移动终端化和普惠化。

  促进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实现科技增富、科技强富。以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为核心、以数据和信息为关键生产要素的数字经济,能够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地理壁垒、融资约束、制度障碍等问题,推动技术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绿色包容增长,促进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增强劳动力规模收益率,扩大劳动力就业规模,进一步增强劳动力收入水平,扩大收入群体。同时,数字经济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着力点,在信息、金融、计算机、电子通信、航空医疗、基础设施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不断高级化、合理化发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长动能强劲,不断壮大经济发展势能。因此,促进数字经济健康发展,不仅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聚合力,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

  全面提升数字科技创新水平,赋能经济增长动能转换。科技赋能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有助于加快经济发展动力转换,助推高质量发展。以科技为支撑,有利于突破传统产业发展的范畴,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实现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促进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与变革,实现产业数字化,有助于进一步夯实共同富裕经济基础。为此,我们要全面推进数字核心技术创新及应用,着力提升数字技术生产力。一方面,加强数字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力度,实施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对基础通用技术、前沿颠覆技术、非对称技术等方面加大研发投入强度,对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通讯技术开展基础理论、核心算法及关键共性技术展开研究;全面布局芯片植入、智能计算等前沿颠覆性技术;加强集成电路、基础软件等非对称技术研发突破与迭代应用,持续推动数字化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数字经济可持续竞争力影响力。

  加快推动数字化产业发展,实现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数字科技发展迅猛,数字技术贯穿整个产业体系,不仅推动产业向更加便捷、普惠、高效方向发展,也助推了数字与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推动数字化产业发展,提升数字化产业集聚力,扩大数字经济的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实现创新效应与产业融合效应,推动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为此,要推进数字化平台建设,着力扩大数字产业辐射力。要着力培育中小平台企业和领军企业,推进平台创新型企业建设。积极支持平台创新型企业进行投资研发活动,并鼓励平台企业走差异化创新道路、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完善竞争合作机制等,提高平台企业创新积极性,增强创新势能。要推动产品服务智能化,融合数字技术与传统产品服务,打造新场景、推广新应用,为用户提供智能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多元化、个性化、数字化需求。要打造数字化机构,推进业务流程数字化改造,提升数据分析能力,创新数据架构,完善数据治理体系。此外,要畅通数字技术产业链、突破数字技术关键领域,加速数字技术转移转化,实现创新技术催生数字经济的新产业、新业态,推进数字产业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当前,我国亟须建立科技创新协作长效机制,补齐科技地区差距短板。一方面,要鼓励和支持跨地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与合作,推动科技型企业、平台向转移,实现资金、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另一方面,要打造以科技产业园区等为载体的区域科技合作模式,构建区域科技创新协同网络,形成区域科技创新协作长效机制,补齐科技地区差距短板,提升科技创新能级,不断扩大科技覆盖面,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此外,要把握住乡村振兴机遇,强化技术、信息、知识在农村地区、欠发达地区的推广、应用、交流、普及,加快完善农村信息通讯技术设施,夯实农村技术设施;广泛普及农村数字经济、数字技术,全面提高农村居民的数字素质,提升农村人力资本水平,缩小城乡居民间的科学素养、金融知识、技术信息的差距,推动城乡均衡发展。另外,要发展普惠型民生科技,实现人与社会全面进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必须围绕基本生活、生命健康、交通出行、住房医疗、上学就业、气候环境等重大民生关切领域,不断增加技术研发和技术开发投入,引进更多企业、平台参与民生领域科技创新,提高民生科技输出质量,扩大示范范围和应用广度,全面提升全体人民的生活品质。同时,也要着力推动更多科技创新便利化政策向民营科技企业倾斜,推动民营企业创新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并发挥民营科技企业同国有企业、政府、高校、科研院所的协同作用,推动创新主体在创新链、产业链上的融合,壮大创新联合体,形成创新合力。另外,还要提升科技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养老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生活精神文化居住需求,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最终达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目标。

  (作者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实现共同富裕

2022-04-21 07:22 来源:光明日报 任晓刚

  当前,我国进入了新发展阶段,经济长期向好,但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城乡和区域发展差距较大等问题仍然存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说,科技创新是财富创造的源泉,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仅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驱动力,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首要保证。

  扎实走好自主创新之路,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一个关键问题。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导向与趋势,加快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协同政产学研,坚决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难题。要扎扎实实强化基础研究,须锚定基础前沿领域,加快基础研究平台建设、前瞻性布局基础研究设施,加快布局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新型研发机构“上下衔接、差异布局、协同联动、体系发展”的战略科技平台,加快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通讯技术应用到重大基础前沿领域,着力凝聚创新资源,全面提升基础研究能力和水平。要扎扎实实提升科技转移转化能力。构建校企联盟的动力机制、信任机制、监督机制、系统协同机制,以驱动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产业化、高效化,推动创新链产业链相互融合、有机嵌入,强化科技创新与成果应用的高效对接,同时打造数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平台,实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数字化、移动终端化和普惠化。

  促进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实现科技增富、科技强富。以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为核心、以数据和信息为关键生产要素的数字经济,能够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地理壁垒、融资约束、制度障碍等问题,推动技术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绿色包容增长,促进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增强劳动力规模收益率,扩大劳动力就业规模,进一步增强劳动力收入水平,扩大收入群体。同时,数字经济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着力点,在信息、金融、计算机、电子通信、航空医疗、基础设施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不断高级化、合理化发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长动能强劲,不断壮大经济发展势能。因此,促进数字经济健康发展,不仅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聚合力,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

  全面提升数字科技创新水平,赋能经济增长动能转换。科技赋能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有助于加快经济发展动力转换,助推高质量发展。以科技为支撑,有利于突破传统产业发展的范畴,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实现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促进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与变革,实现产业数字化,有助于进一步夯实共同富裕经济基础。为此,我们要全面推进数字核心技术创新及应用,着力提升数字技术生产力。一方面,加强数字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力度,实施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对基础通用技术、前沿颠覆技术、非对称技术等方面加大研发投入强度,对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通讯技术开展基础理论、核心算法及关键共性技术展开研究;全面布局芯片植入、智能计算等前沿颠覆性技术;加强集成电路、基础软件等非对称技术研发突破与迭代应用,持续推动数字化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数字经济可持续竞争力影响力。

  加快推动数字化产业发展,实现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数字科技发展迅猛,数字技术贯穿整个产业体系,不仅推动产业向更加便捷、普惠、高效方向发展,也助推了数字与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推动数字化产业发展,提升数字化产业集聚力,扩大数字经济的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实现创新效应与产业融合效应,推动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为此,要推进数字化平台建设,着力扩大数字产业辐射力。要着力培育中小平台企业和领军企业,推进平台创新型企业建设。积极支持平台创新型企业进行投资研发活动,并鼓励平台企业走差异化创新道路、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完善竞争合作机制等,提高平台企业创新积极性,增强创新势能。要推动产品服务智能化,融合数字技术与传统产品服务,打造新场景、推广新应用,为用户提供智能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多元化、个性化、数字化需求。要打造数字化机构,推进业务流程数字化改造,提升数据分析能力,创新数据架构,完善数据治理体系。此外,要畅通数字技术产业链、突破数字技术关键领域,加速数字技术转移转化,实现创新技术催生数字经济的新产业、新业态,推进数字产业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当前,我国亟须建立科技创新协作长效机制,补齐科技地区差距短板。一方面,要鼓励和支持跨地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与合作,推动科技型企业、平台向转移,实现资金、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另一方面,要打造以科技产业园区等为载体的区域科技合作模式,构建区域科技创新协同网络,形成区域科技创新协作长效机制,补齐科技地区差距短板,提升科技创新能级,不断扩大科技覆盖面,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此外,要把握住乡村振兴机遇,强化技术、信息、知识在农村地区、欠发达地区的推广、应用、交流、普及,加快完善农村信息通讯技术设施,夯实农村技术设施;广泛普及农村数字经济、数字技术,全面提高农村居民的数字素质,提升农村人力资本水平,缩小城乡居民间的科学素养、金融知识、技术信息的差距,推动城乡均衡发展。另外,要发展普惠型民生科技,实现人与社会全面进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必须围绕基本生活、生命健康、交通出行、住房医疗、上学就业、气候环境等重大民生关切领域,不断增加技术研发和技术开发投入,引进更多企业、平台参与民生领域科技创新,提高民生科技输出质量,扩大示范范围和应用广度,全面提升全体人民的生活品质。同时,也要着力推动更多科技创新便利化政策向民营科技企业倾斜,推动民营企业创新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并发挥民营科技企业同国有企业、政府、高校、科研院所的协同作用,推动创新主体在创新链、产业链上的融合,壮大创新联合体,形成创新合力。另外,还要提升科技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养老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生活精神文化居住需求,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最终达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目标。

  (作者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