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铭:论创新不问“出身”

2021年06月23日 06:54   来源:经济日报   

  【大国小鲜@新发展理念】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创新不问出身,英雄不论出处,要“让有真才实学的科技人员英雄有用武之地”。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创新在国家发展建设中的地位作用,体现了崇尚创新、不问“出身”的鲜明导向,鼓舞了万千企业和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技、矢志创新,努力使中国成为世界的创新高地。

  创新不问“出身”,就是要建立完善“揭榜挂帅”的体制机制,营造平等竞争的环境氛围。创新往往带来优胜劣汰、破旧立新,这与市场经济规律是相一致的。回顾近代以来的世界史、科技史,可以清楚看到,科技上的重大进展、创新领域的重大突破莫不是诞生于相互较量、彼此竞争。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但大而不强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主要体现在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这是我国这个经济大块头的“阿喀琉斯之踵”。针对阻碍我国提升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的问题,“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要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实行“揭榜挂帅”“赛马”制度,就是要让企业、科研院所、广大科研人员展开公平竞争,激发创新活力。只要是对研发关键核心技术有帮助、对提高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有帮助,我们都不拒绝。要解决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隐患、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关键是要做到不论资质、不设门槛、选贤举能、唯求实效,营造创新不问“出身”的环境氛围,让凡是有条件有实力的市场主体都可以公平参与竞争,激励整个社会的创新热情;要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向一切想创新、能创新的企业、机构和个人提供充足的创新资源,做到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

  创新不问“出身”,就是要激励企业创新主体,发挥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恩格斯曾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科技创新绝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研究,而是必须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发挥好市场在配置创新资源时的决定性作用和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作用,让国家的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来主导科研选题和资源配置,这是抓创新不问“出身”的治本之策。近年来,我国在核心技术研发上投的钱不少,但效果还不是很明显。比如,农业方面,很多种子大量依赖国外,农产品种植和加工技术相对落后;工业方面,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部分关键元器件、零部件、原材料依赖进口;社会方面,生物医药、医疗设备等领域科技发展滞后问题日益凸显;等等。要解决科研和经济“两张皮”的问题,提高我国科技创新效率,就必须做到抓创新不问“出身”,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同时,要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让市场真正在创新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要完善政策支持、要素投入、激励保障、服务监管等长效机制,带动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蓬勃发展;要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彻底打通关卡,破解实现技术突破、产品制造、市场模式、产业发展“一条龙”转化的瓶颈。

  创新不问“出身”,就是要打破论资排辈,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全部科技史都证明,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我们党始终坚持选贤任能,把选人用人作为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关键性、根本性问题来抓。当前,我国高水平创新人才仍然不足,特别是科技领军人才匮乏;人才评价制度不合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的现象依然存在,人才“帽子”满天飞;人才管理制度还不适应科技创新要求、不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抓创新不问“出身”,以科研评价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激发科技创新人员的创新活力,坚决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以真才实学论英雄,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和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使创新成为一种价值导向、一种社会文化,形成创新源泉充分涌流的生动局面。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国防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刘铭)

(责任编辑:臧梦雅)

精彩图片

刘铭:论创新不问“出身”

2021-06-23 06:54 来源:经济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