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解决农业经营主体融资困难这一难题,近年来,山东省财政在全国率先开展“财政金融政策融合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制度创新试点”,创新推出一系列财政金融“组合拳”,带动山东乡村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产生了如诸城“按揭农业”、寿光“信用农业”、荣成“供应链融资”、武城“粮食商行”、沂水“股权质押+”、汶上“保单融”6个典型模式,趟出了一条“财政金融融合支持乡村振兴”的新路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贡献山东财政金融力量。
牵好发展“牛鼻子”
财政金融助优势产业跑出“加速度”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为牵好产业发展“牛鼻子”,山东省财政厅会同省地方金融监管局、人民银行济南分行等部门,明确将财政金融政策融合支持的重点聚焦农业产业发展,以试点县为突破口,确定了“一年起势、两年突破、三年见效”的工作思路。试点县结合本地实际,选准优势产业,拓展农业产业链,加快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寿光市作为试点之一,利用蔬菜产业优势,持续深化财政金融改革,打破传统信贷投放中对“物”的担保依赖,创新推行“文明信用授信、平台数据赋信、无形资产增信、担保机构补信、失信信用修复”为一体的“五信融合”机制,实现“信用农业”融资新突破。
稻田镇崔岭西村位于稻田镇区以南,紧邻308国道,是“整村授信”第一个试点村。在这里,“文明信用”变成了“真金白银”。稻田镇崔岭西村全村226户,880余人,全部通过“整村授信”实现建档。
崔建成就是其中一员。通过“整村授信”先后获得贷款100万元,帮他智能化改造了大棚智,扩大了合作社规模。在寿光,崔建成并不是个例,而是万千受益者中的一个。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寿光市975个村庄全部完成“整村授信”,签约农户17.2万户,授信238.7亿元,发放信用贷款175.8亿元,较试点前增加130.5亿元,增幅高达288%。
同样作为试点,威海荣成市依托海洋产业优势和现代农业发展实际,创新开展海产品供应链金融服务,将企业融资的现实需求变成金融产品的精准供给,把静态的海产品变成动态的现金流。
荣成市明源水产有限公司是一家鱿鱼加工企业,2021年因投产建造一体化冷藏加工综合体造成流动资金紧张无法采买原料完成订单,陷入两难。威海国际海洋商品交易中心有限公司与银行联合,结合明源水产在海商中心现货大宗交易平台3年多的贸易数据,为其提供1000万元授信额度,并生成质押仓单,助其顺利度过难关。
其实,在威海有这样资金周转困难的中小企业不在少数,荣成创新推出“未来货权+仓单质押”的供应链金融新模式,将平台沉淀的84亿元现货交易大数据转化为“数据资产”,助力涉海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困境。截至2022年1月20日,海商中心与银行已为70余家中小企业发放海产品质押融资8.6亿元。
下好试点“先手棋”
地方释放财政金融活性浇灌乡村振兴
怎样才能让财政金融政策融合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助力?必须重点发挥两个优势,下好试点工作“先手棋”。
财政金融政策融合支持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山东省财政厅金融处处长宋杰表示:“厅里只明确试点工作的‘发挥产业带动优势、尊重基层首创精神、着力解决融资难题’的思路,按照‘市县为主、省级引导,系统推进、突出重点,先行先试、示范引领,跟踪问效、奖优罚劣’的原则,其他的权限全部交给地方,尽可能释放地方的自主性,激发他们的干劲、拼劲。”
放眼全省,不同地方正在充分发挥试点县的主体优势、首创优势,持续深入推进试点工作。有针对性的财政金融相关政策正如汩汩“金融活水”浇灌齐鲁大地。
“粮食像钱一样能存能取,能抵押贷款,还能解决湿粮晒粮、收储等难题。”说起“粮食商行”,德州武城的种粮户们脸上都是乐开了花,纷纷竖起大拇指:“省了心,挣了钱。”
武城县作为山东的产粮大县,立足粮食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以实施山东省财政金融政策融合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制度试点为契机,聚焦保障粮食安全的目标,找准粮食耕收售环节缺少“资本活水”浇灌的症结,对接县内有能力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探索建立“粮食商行”,以财政“小资金”撬动社会“大资本”,做活粮食文章。
“粮食商行”将传统耕、种、管、收农业服务产业链延伸至烘干、储存、销售,推行“收入保险+基差收购+基金信贷+社会化服务”的服务模式,按照“免费存储、存取自由、粮权不变、落价保底、存粮获利”的原则,为农民提供多种售粮方式和服务。不仅解决了农民“晒粮储粮难”和“潮粮难售卖”的问题,还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粮食产后损耗和小农户自行存储致使霉变而产生的粮食质量问题,同时创新解决了农户在粮食种植阶段资金短缺又缺少抵押物的问题。
促进农民增收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心任务。“粮食商行”创新收益模式,提供兜底粮食价格保障,让农户吃上价格“定心丸”,进一步激发农户种粮积极性。有钱种粮、有地存粮卖粮、还能有个好收益,何愁农户腰包鼓不起来?
截至目前,武城县财政投入试点资金969万元,撬动金融及社会资本1.38亿元,切实保障农民收益5.4亿元。
打出财金“组合拳”
三项联动破解涉农融资难困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在农民增收,而农民增收的关键在于提高农民生产经营能力。怎样解决融资渠道窄、贷款难问题,打破制约农民扩大生产经营的突出瓶颈?
自试点工作启动以来,山东省财政厅着力实施三项联动,打好财金政策“组合拳”。
“当好政策的‘排列手’,就是把最优惠、最符合实际的好政策有效的排列组合起来。”据宋杰介绍,一是不断推进现有财政政策整合联动,2020-2021年,省财政安排资金1.2亿元,对大胆创新、方法多样、成效显著的县给予奖补支持。实施降费补助政策,推动农业担保涉农贷款保费降至0.75%以下。二是推进财政金融政策融合联动,省财政分别与省农信联社、恒丰银行、邮储银行、中国银行制定出台支持试点工作的优惠措施,4家银行将在三年试点期内向试点县投放涉农贷款累计不低于4600亿元,加大对试点县乡村振兴领域贷款的利率优惠力度,贷款利率明显下降,部分银行已将普通贷款实际承担利率降至4%左右;三是推进财政货币政策协同联动,省财政加强与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协调配合,充分利用央行优惠政策。试点期间,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对涉农主力农商行敞口供应再贷款,每年额度不低于50亿元;安排再贴现专项额度,每年不少于30亿元,进一步降低涉农主体融资成本。
据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货币信贷管理处处长霍成义介绍,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联合省财政厅、省农担公司制定财政、金融、担保联动支持乡村振兴政策,对符合条件的政策性农业担保贷款业务,人民银行济南分行给予足额再贷款,省财政厅给予2%贴息,省农担公司年担保费率减半执行。
所谓再贷款,就是指人民银行发放给商业银行低利率贷款,商业银行再用这些低利率资金,支持涉农、小微企业等。据介绍,人民银行济南分行每年安排支小再贷款不低于100亿元、支农再贷款不低于100亿元,给予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银行2.25%的再贷款优惠利率。
在各项机制推动下,山东省农担业务蓬勃发展。截至2021年底,山东农担累计为全省15.8万多户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担保贷款856亿元,累保、在保、新增金额均居全国首位。
为不断创新财政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方式手段,整合资源支持涉农主体融资,2021年12月初,山东省财政出台“农业保险贷”。很快,潍坊寿光营里镇央子村养殖户张兴杰就收到了首笔“农业保险贷”10万元。“从申请到贷款发放一共不到两天,财政补贴完年息3.85%,比一般贷款利息低不少。”张兴杰说,困扰他许久的资金周转困难的问题终于解决了。
这是山东省加强财政金融融合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又一创新举措。“‘农业保险贷’,银保深化合作是关键。”太平洋财险山东分公司副总经理徐冰介绍到,太平洋财险各级公司主动联动当地农商行,深化“保险+银行”合作,研究“保单质押+融资”模式,以农业保险保单质押为依托,大大降低了农户的贷款时间和融资成本。
在农业大县济宁汶上,“保单融”融资模式实现了“财政+保险+信贷”三方助农政策深度融合。“保单融”模式以政策性“农业保险保单”为依托、财政资金为保障,融合质押、抵押、信用、担保等金融工具,适当采取降息、贴息、风险补偿、再贷款支持等手段,拓宽农业主体涉农贷款渠道,降低融资成本,有效破解汶上当前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融资难题。
与此同时,为了加大涉农贷款投放力度,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水平,山东省联社指导试点农商银行,推广服务乡村振兴五大系列60款信贷产品。山东省联社信贷资产管理部总经理苑化芳说,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14家试点县农商银行累计发放各项贷款4044.2亿元,累计发放涉农贷款2406.9亿元。
当下,山东财政金融融合支持乡村振兴初见成效,涉农主体融资难题得到有效缓解。2021年,试点相关县涉农贷款累计投放3918亿元,在2020年增长13.75%的基础上,继续增长13.9%。再贷款再贴现累计投放482亿元。
财政金融深度融合发展
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齐鲁样板
2021年,山东省委改革办通报2020年度全省“改革试点成果、改革品牌、改革尖兵”评选结果,山东省财政厅牵头实施的财政金融政策融合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制度试点工作荣膺2020年度全省“改革试点成果”荣誉称号。
经过不断探索与发展,当前山东财政金融政策实现深度融合发展,逐步形成“基层政府掌舵、瞄准本地特色、财政金融联动、政策宣传指引”的融合机制,探索推出“信贷+”“保险+”“担保+”等财政金融组合模式,撬动各类金融资源投入乡村薄弱环节,满足乡村振兴资金需求。
2021年12月28日,“中国改革2021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名单发布,山东再迎好消息,诸城市“打造新时代共同富裕‘诸城样本’”作为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名列其中。
在诸城深化改革过程中,不得不提的就是“按揭农业”。
面对涉农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等难题,诸城跳出“农民融资、农民投资”来发展农业的传统思维方式,立足于果品种植、肉鸡养殖的产业基础和优势,积极推动“财政+金融+产业”深度融合,通过财政组建国企或引导民企投资建设种养殖基地,可预见收益后交给农民按揭经营,实现“财金注资国企-投资布局基地-技术保驾护航-农民按揭经营”的一体化流程,探索出了一条破解乡村产业融资难题、推动农业集约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什么是“按揭农业”?以一栋鸡舍为例,占地4亩,基础建设费用100万元、设备费用100万元,全部由仙坛企业投资;养殖户可免费使用鸡舍、按揭使用设备,10年内还清按揭,设备即归养殖户个人所有;每个鸡舍每年可出栏肉鸡18万只,按照共享价回购,可实现收入36万元以上;10年按揭期内,扣除每年按揭费用10万元,每个鸡舍每年纯收入26万元以上。
在百公里以外的沂水县,农村集体资产“股权质押+”信贷模式也为解决涉农融资难提供了新思路。自2019年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沂水县重点打造“股权质押+”模式,以农村集体资产股权为核心质押物,以担保增信、无感式增信、合作社聚合增信等增信形式,不断拓展农村集体股权信贷潜能,实现农村信贷规模扩张增效。截至2021年底,全县累计股权质押贷款938笔,质押股数1862股,贷款金额38357.2万元,股权质押贷款总额在全省率先过亿,位居全省第一。
“这些好的做法,需要更多的地方学习、复制、借鉴。”据宋杰介绍,为筑好试点工作“压舱石”,山东省财政从多方面入手,建立健全深入推进试点工作的长效机制。不断加强对试点重大事项和重大问题的协调沟通,对再贷款再贴现、贷款利率执行等政策落实和项目库建设情况定期调度,加大工作督促力度。定期刊发试点先进做法,提供相互借鉴途径,为工作推进、完善措施、创新方法等互鉴提高提供了有力保障。
“试点工作下一步推广的重点就是把山东各地优秀的做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让更多的地方去学习、复制、借鉴。”宋杰表示,省财政将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从财政金融政策融合方面聚焦发力,不断努力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引导更多的金融和工商资本下乡,为助力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贡献财政的力量。(记者 孔秀 通讯员 唐琦 济南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