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近日,《杭州日报》刊发的一篇《我们的天才儿子》的文章在全网刷屏。在这篇文章中,浙江杭州一位叫金性勇的84岁老人,讲述了其家庭及儿子金晓宇的故事——金晓宇6岁时因意外伤害导致一只眼睛失明,少年时代不幸患上躁狂抑郁症,“年年都要进精神病院”。尽管如此,金晓宇却奇迹般地自学了英语、日语、德语,10年间,以每年两本书的速度共翻译了22本书,且“没有错字、错句、错译”“每本书都好卖,读者反响很好”……
“天才儿子”故事里的悲欢与力量
张贵峰
这篇文章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些著名的励志文艺作品,如《雨人》《阿甘正传》等,但“天才儿子”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励志故事。
文章刷屏,或许是因为“殡仪馆”“天才”等关键词,或许是因为金晓宇不幸的人生际遇与其取得惊人成就之间形成的巨大反差。但让人感动、黯然泣下的,其实是金晓宇及其家人在人生遭际中所展现出的那种面对生活艰难依然守望相助的坚韧与执着,“生命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在幼年经历一只眼睛失明,接着又身患躁狂抑郁症的双重病痛中,金晓宇及其父母经历的苦痛折磨、无力无助,可想而知。然而,在人生痛楚、身心摧折面前,人们能看到、感受到是温情洋溢的家庭场景,是舐犊情深的父母关爱,还有不忘反哺跪乳的人子之孝——“妈妈痴呆了好几年,他从没对妈妈发过脾气”“每次出版社寄样书给小宇,他都第一时间冲到床边讲给妈妈听”……
除了父母对儿子的爱,这对老夫妻相濡以沫的深情同样令人感慨。在妻子离去的夜晚,“抱着她的头靠在怀里……脸贴着脸,但还是越来越冷”“她走了,我儿子没有妈妈了”……夫妻、亲子深情,莫过于此。
这种充满浓浓人情、能凸显倔强执着的故事,不仅更具感染力,也更具穿透力。凡俗人间的故事,难免琐碎、卑微,但我们真正可以仰仗、凭据,或者说真正可以扶助我们走过各种人生艰难、走出各种生活阴霾的,或许正是这琐碎卑微中的不离不弃和相濡以沫,正是艰难困苦中不断提炼、锻造出的坚韧、执着和倔强。
关注“天才儿子”及其背后的群体
罗志华
这个仍不知母亲已撒手人寰的精神病患者,也是一个天才翻译家。二者之间形成的鲜明反差,让网友感慨:人生艰难、人间美好。
金晓宇是不幸的。无论失学、失业还是失去亲人,都随时可能将他卷进命运的深渊。
金晓宇也是幸运的。父母给予了他包容与呵护,让他能够在多年中从容地读完了浙江图书馆几乎所有外语小说,翻译了诸多著作。假如他此生一直都能得到精心照料,他很可能会成就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对金晓宇这样的个案,不能仅是就事论事地讨论如何帮助他,而是应该把这当成一次契机,进一步探索如何完善心理健康干预,尤其是对青少年抑郁症的早期干预。
金晓宇从小深受抑郁症的折磨,他的病症,其实很多孩子也会不同程度地出现。《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年我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可以说,除了金晓宇,还有更多需要心理健康干预的孩子。为此,无论是医疗系统还是教育系统,近年来都加大了这方面的工作力度,将青少年抑郁症筛查纳入体检等举措陆续推出。
“精神病院里的天才儿子”刷屏,既向民众展现了一人之病和一家之难,也再次向社会抛出了关爱心理健康这个公共话题。期待金晓宇的命运此后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更希望全社会的心理干预举措会更有力、更有效,心理疾病患者尤其是患病青少年越来越少。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