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红色剧本杀”出圈:贴合年轻人需求讲好红色故事

2021年12月03日 08:34   来源:红网   林婧璇

  11月29日,由中共一大纪念馆重磅推出的原创实景沉浸式体验剧《思南路上的枪声——向着光明前行》,在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纪念馆(周公馆)上映。该剧由一群平均年龄只有28岁的年轻人创作,自2021年9月首次展演后,经过两个月的重新打磨,前后改稿13次,迎来了“新生”。(11月29日 澎湃新闻)

  “实景体验”是这部沉浸式戏剧的最大特点,该剧充分利用周公馆内两栋建筑的展陈和办公空间,以扎实可考的历史事件为背景,以真实历史人物为角色设定,以悬疑推理为主基调,深度融合戏剧表演、“剧本杀”和沉浸式互动体验等多种艺术手段进行演出,为讲好党史故事提供新思路、新样板,探索红色教育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

  事实上,这种年轻化的红色故事讲述方式并不是个例。从“沉浸式化妆”“沉浸式护肤”再到“沉浸式背书”,当下“沉浸式”已成为互联网热词,主打“沉浸式体验”的“剧本杀”也成为年轻人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之一。随着这几年的发展,优质的剧本娱乐机构也将剧本创作朝着价值正向引导的方向努力。站在建党百年的关键节点,“红色剧本杀”的概念应运而生,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新途径。“红色剧本杀”就是以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历史事件为题材,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的“剧本杀”。通过沉浸式体验,让年轻人在娱乐的过程中收获历史知识,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红色剧本杀”之所以火爆,还是因为其贴合了当下年轻人的需求。年轻人是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的主力军,“剧本杀”作为当下的流行元素,通过沉浸式的戏剧体验,在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情节、有趣的互动形式和换装体验中,达成了年轻人与历史的一场隔空对话。

  而“剧本杀”这种新形式要想成为激活红色文化的“流量密码”,还需要平台的正确引导和受众的自觉主动。新形式固然好,但不能忘却内核。一方面,尊重历史依然是大前提,要注重剧本的挑选,让其发挥更加正面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剧本杀”只是打开历史大门的一把钥匙,游戏结束后,年轻人要学会脱离剧本,真正沉下心来了解历史。“红色剧本杀”推出的初衷也是希望更多青年能在这个流行的热门框架下,切身体会老一辈革命家的追求和梦想,并将这种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红色文化的传播和普及,需要我们不断创新思维方式和传播形式。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红色故事确实值得肯定,相信未来还会有大量类似的优秀沉浸式作品不断涌现,在还原红色风貌、拓宽红色事业、赓续红色文脉中让党史学习教育既显真味、原味、趣味,又起启智、润心、铸魂的育人作用。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约架吸粉”,还有底线吗?    2021年09月15日
  • ·电视剧去浮华才能出精华    2020年12月10日
  • ·顾诵芬的幸福观    2021年11月04日
  • ·不能坐视“日抛恋爱”野蛮生长    2021年09月29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红色剧本杀”出圈:贴合年轻人需求讲好红色故事

    2021-12-03 08:34 来源:红网 林婧璇

      11月29日,由中共一大纪念馆重磅推出的原创实景沉浸式体验剧《思南路上的枪声——向着光明前行》,在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纪念馆(周公馆)上映。该剧由一群平均年龄只有28岁的年轻人创作,自2021年9月首次展演后,经过两个月的重新打磨,前后改稿13次,迎来了“新生”。(11月29日 澎湃新闻)

      “实景体验”是这部沉浸式戏剧的最大特点,该剧充分利用周公馆内两栋建筑的展陈和办公空间,以扎实可考的历史事件为背景,以真实历史人物为角色设定,以悬疑推理为主基调,深度融合戏剧表演、“剧本杀”和沉浸式互动体验等多种艺术手段进行演出,为讲好党史故事提供新思路、新样板,探索红色教育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

      事实上,这种年轻化的红色故事讲述方式并不是个例。从“沉浸式化妆”“沉浸式护肤”再到“沉浸式背书”,当下“沉浸式”已成为互联网热词,主打“沉浸式体验”的“剧本杀”也成为年轻人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之一。随着这几年的发展,优质的剧本娱乐机构也将剧本创作朝着价值正向引导的方向努力。站在建党百年的关键节点,“红色剧本杀”的概念应运而生,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新途径。“红色剧本杀”就是以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历史事件为题材,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的“剧本杀”。通过沉浸式体验,让年轻人在娱乐的过程中收获历史知识,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红色剧本杀”之所以火爆,还是因为其贴合了当下年轻人的需求。年轻人是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的主力军,“剧本杀”作为当下的流行元素,通过沉浸式的戏剧体验,在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情节、有趣的互动形式和换装体验中,达成了年轻人与历史的一场隔空对话。

      而“剧本杀”这种新形式要想成为激活红色文化的“流量密码”,还需要平台的正确引导和受众的自觉主动。新形式固然好,但不能忘却内核。一方面,尊重历史依然是大前提,要注重剧本的挑选,让其发挥更加正面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剧本杀”只是打开历史大门的一把钥匙,游戏结束后,年轻人要学会脱离剧本,真正沉下心来了解历史。“红色剧本杀”推出的初衷也是希望更多青年能在这个流行的热门框架下,切身体会老一辈革命家的追求和梦想,并将这种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红色文化的传播和普及,需要我们不断创新思维方式和传播形式。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红色故事确实值得肯定,相信未来还会有大量类似的优秀沉浸式作品不断涌现,在还原红色风貌、拓宽红色事业、赓续红色文脉中让党史学习教育既显真味、原味、趣味,又起启智、润心、铸魂的育人作用。

    (责任编辑:邓浩)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