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家委会不该成为“工具人”

2021年10月28日 07:47   来源:钱江晚报   

  近日,贵阳一所“顶流”小学37个家长联名驱逐女生妞妞的事件引发关注,登上热搜。事情的导火索是妞妞的家长不满班主任布置作业太多,随后在家委会的助推下,矛盾不断升级……

  家委会的变异令人痛心

  来看一看事情的发展过程,为何最后会演变到37名家长联名驱逐一个7岁孩子的极端地步?

  这个过程有个强大的推手——家委会。家委会本来是协助老师解决家校事务的帮手,但是此事中家委会功能异化了。老师“挟孩子以令家长”,许多家长一味迎合老师。

  这是一种文化现象。表面看是教育理念冲突,但起决定作用的是传统文化。在这个算得上是社会精英的家长群体里,有几个不知道要对孩子因材施教?但传统文化决定了他们对老师的无限信任。家委会变成了老师的“后援团”,变成了班主任的“工具人”,才将一位家长与老师的小矛盾,推向了一个不可调和的终局。这是最令人痛心的地方。(陈江)

  娃不是靠“鸡”出来的

  不能说此事中的翟老师不负责任,不然得不到市级名教师的荣誉称号。但以应试为目标的基础教育表面上看很扎实,但很多孩子的想象力却被弱化了,被动接受知识而疏于主动思考。卢梭曾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面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一句话,真正能在长大后成功的娃,不是靠“鸡”出来的。

  如今,反对“鸡娃”的人成了其他家长排挤的对象,可见,升学的重压让很多人的心态变异了。这种怪象,需要教育工作者通过努力践行素质教育来改变。(项向荣)

  宽容是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们应该允许学生个性的存在,何必要求孩子千篇一律呢?孩子的天性不一样,所擅长的不一样,没有必要套用一个模子。

  应该允许家长提出不同的意见,如果老师听到的只有家长的附和声,那恰恰是不正常的。有家长肯提出意见,说出自己的想法,在现今的家校氛围中非常难得。不要动不动给这样的家长扣上无理取闹的帽子,也不要轻易认为家长是在挑衅老师的权威。宽容和多元化是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内容,不妨多听听家长的不同意见。

  何况,这位家长并非无理取闹,而是看到了不合理之处,想跟老师有效沟通。家长想得也许不如老师周到,这正是老师发挥专业能力进行判断的时候。不管如何,家校良性互动才有利于达成共识。(高路)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强势的家委会VS彪悍的妞妞妈    2021年10月22日
  • ·警惕“双减”后的新围城    2021年09月29日
  • ·用微光点亮乡村阅读    2020年12月16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家委会不该成为“工具人”

    2021-10-28 07:47 来源:钱江晚报

      近日,贵阳一所“顶流”小学37个家长联名驱逐女生妞妞的事件引发关注,登上热搜。事情的导火索是妞妞的家长不满班主任布置作业太多,随后在家委会的助推下,矛盾不断升级……

      家委会的变异令人痛心

      来看一看事情的发展过程,为何最后会演变到37名家长联名驱逐一个7岁孩子的极端地步?

      这个过程有个强大的推手——家委会。家委会本来是协助老师解决家校事务的帮手,但是此事中家委会功能异化了。老师“挟孩子以令家长”,许多家长一味迎合老师。

      这是一种文化现象。表面看是教育理念冲突,但起决定作用的是传统文化。在这个算得上是社会精英的家长群体里,有几个不知道要对孩子因材施教?但传统文化决定了他们对老师的无限信任。家委会变成了老师的“后援团”,变成了班主任的“工具人”,才将一位家长与老师的小矛盾,推向了一个不可调和的终局。这是最令人痛心的地方。(陈江)

      娃不是靠“鸡”出来的

      不能说此事中的翟老师不负责任,不然得不到市级名教师的荣誉称号。但以应试为目标的基础教育表面上看很扎实,但很多孩子的想象力却被弱化了,被动接受知识而疏于主动思考。卢梭曾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面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一句话,真正能在长大后成功的娃,不是靠“鸡”出来的。

      如今,反对“鸡娃”的人成了其他家长排挤的对象,可见,升学的重压让很多人的心态变异了。这种怪象,需要教育工作者通过努力践行素质教育来改变。(项向荣)

      宽容是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们应该允许学生个性的存在,何必要求孩子千篇一律呢?孩子的天性不一样,所擅长的不一样,没有必要套用一个模子。

      应该允许家长提出不同的意见,如果老师听到的只有家长的附和声,那恰恰是不正常的。有家长肯提出意见,说出自己的想法,在现今的家校氛围中非常难得。不要动不动给这样的家长扣上无理取闹的帽子,也不要轻易认为家长是在挑衅老师的权威。宽容和多元化是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内容,不妨多听听家长的不同意见。

      何况,这位家长并非无理取闹,而是看到了不合理之处,想跟老师有效沟通。家长想得也许不如老师周到,这正是老师发挥专业能力进行判断的时候。不管如何,家校良性互动才有利于达成共识。(高路)

    (责任编辑:李焱)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