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经评论:爆燃事故频发,还能愉快地骑电动车吗?

2021年09月30日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梁瑜认为,无论是补齐民生短板,解决停放难题,还是严格标准,规范生产环节,抑或是加大处罚力度,以儆效尤,都是迫在眉睫的事。只有生产者、销售者、使用者、管理者等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才能让人们在安全的前提下享受电动自行车的便捷。

  眼下,电动自行车,骑,还是不骑,成了一个问题。一方面,因方便、经济等优势,电动自行车成为很多人的出行工具;另一方面,频频发生的爆燃事故,令不少人心惊胆颤。据报道,现在每10起火灾就有1起因电动车引起,全国每年发生约2000起电动自行车火灾。目前,我国电动自行车年销量超过3000万辆,社会保有量接近3亿辆。市场规模如此大,火灾发生频次如此高,以后,还能愉快地骑电动自行车吗?

  要想得到肯定的答案,恐怕先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规范停放,一个是电池安全。相比一般家用电器,电动自行车的功率较高,普通的插线板无法承受,容易过载,引发事故。据了解,电动自行车引发的火灾80%是在充电时发生的。为了规避火灾风险,很多地方都出台政策,要求电动自行车不能进电梯、进家门等。今年8月1日开始实施的《高层民用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定》也明文禁止电动自行车在住宅楼中停放或充电,违者将处以高额罚款。只是电动自行车不能上楼后,楼下的服务却没有跟上。

  很多小区的充电配套设施严重不足,有的甚至连停车棚都没有。于是,人们虽然意识到了电动自行车的风险,但苦于没有地方充电,便难免心存侥幸,或偷偷在家给车充电,或拆下电池回家充。从监管的角度来说,要防范上亿辆电动自行车进家门,并不容易,很难做到万无一失。而一旦发生事故,轻则损失财产,重则危及生命,侥幸就变为不幸。

  事实上,电动自行车不能上楼的规定背后,是人们对电池质量的担忧。当前,锂电池因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轻便等优点,备受市场青睐。但是锂电池的自身结构及化学体系并不稳定,一旦发生碰撞、挤压、过充、短路等情况,就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可以说,电动自行车着火,主要是因为锂电池质量不合格。

  分析来看,电动自行车锂电池安全问题的产生,一个原因是生产环节不规范。现行的《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蓄电池标准》仅是一个国家推荐性的标准,一些小企业、小作坊为了利润,会考虑成本而不执行,这就导致产品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另一个原因是销售端的私自改装,一些人缺乏消防安全常识,千方百计违法改装电池延长行驶里程,也造成了重大风险。

  电动自行车的安全隐患像是一颗不定时炸弹,既危及消费者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也不利于行业长远发展,而相关违法行为受到的处罚却相对较轻。以往,骑行的人推电动自行车上楼,即使有邻居发现了,大概率也只是道义谴责一番,更多的还是睁只眼闭只眼,不想惹事。而电动自行车发生事故后,也少有对生产、销售链条的大力追责,哪个品牌出的事、问题出在哪儿,鲜有讨论。可以参照的是,若电动汽车发生严重故障,往往会引发舆论对品牌的穷追猛打、长期跟踪。近日,北京通州一小区因电动车发生火灾,造成5人死亡,肇事方被警方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这样的及时、严肃处理,应该说是一个好的开端,对阻止电动自行车上楼有很强的警示意义。

  生命安全高于一切。无论是补齐民生短板,解决停放难题,还是严格标准,规范生产环节,抑或是加大处罚力度,以儆效尤,都是迫在眉睫的事。对消费者来说,则要守法守规,不乱拉乱接充电线,不在室内充电,不让电动车上电梯、进楼梯,从而对自己的安全负责。只有生产者、销售者、使用者、管理者等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才能让人们在安全的前提下享受电动自行车的便捷。(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梁瑜)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防患于未“燃”,电动自行车安全风险不容忽

     疏堵结合,管好电动自行车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中经评论:爆燃事故频发,还能愉快地骑电动车吗?

2021-09-30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梁瑜认为,无论是补齐民生短板,解决停放难题,还是严格标准,规范生产环节,抑或是加大处罚力度,以儆效尤,都是迫在眉睫的事。只有生产者、销售者、使用者、管理者等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才能让人们在安全的前提下享受电动自行车的便捷。

  眼下,电动自行车,骑,还是不骑,成了一个问题。一方面,因方便、经济等优势,电动自行车成为很多人的出行工具;另一方面,频频发生的爆燃事故,令不少人心惊胆颤。据报道,现在每10起火灾就有1起因电动车引起,全国每年发生约2000起电动自行车火灾。目前,我国电动自行车年销量超过3000万辆,社会保有量接近3亿辆。市场规模如此大,火灾发生频次如此高,以后,还能愉快地骑电动自行车吗?

  要想得到肯定的答案,恐怕先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规范停放,一个是电池安全。相比一般家用电器,电动自行车的功率较高,普通的插线板无法承受,容易过载,引发事故。据了解,电动自行车引发的火灾80%是在充电时发生的。为了规避火灾风险,很多地方都出台政策,要求电动自行车不能进电梯、进家门等。今年8月1日开始实施的《高层民用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定》也明文禁止电动自行车在住宅楼中停放或充电,违者将处以高额罚款。只是电动自行车不能上楼后,楼下的服务却没有跟上。

  很多小区的充电配套设施严重不足,有的甚至连停车棚都没有。于是,人们虽然意识到了电动自行车的风险,但苦于没有地方充电,便难免心存侥幸,或偷偷在家给车充电,或拆下电池回家充。从监管的角度来说,要防范上亿辆电动自行车进家门,并不容易,很难做到万无一失。而一旦发生事故,轻则损失财产,重则危及生命,侥幸就变为不幸。

  事实上,电动自行车不能上楼的规定背后,是人们对电池质量的担忧。当前,锂电池因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轻便等优点,备受市场青睐。但是锂电池的自身结构及化学体系并不稳定,一旦发生碰撞、挤压、过充、短路等情况,就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可以说,电动自行车着火,主要是因为锂电池质量不合格。

  分析来看,电动自行车锂电池安全问题的产生,一个原因是生产环节不规范。现行的《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蓄电池标准》仅是一个国家推荐性的标准,一些小企业、小作坊为了利润,会考虑成本而不执行,这就导致产品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另一个原因是销售端的私自改装,一些人缺乏消防安全常识,千方百计违法改装电池延长行驶里程,也造成了重大风险。

  电动自行车的安全隐患像是一颗不定时炸弹,既危及消费者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也不利于行业长远发展,而相关违法行为受到的处罚却相对较轻。以往,骑行的人推电动自行车上楼,即使有邻居发现了,大概率也只是道义谴责一番,更多的还是睁只眼闭只眼,不想惹事。而电动自行车发生事故后,也少有对生产、销售链条的大力追责,哪个品牌出的事、问题出在哪儿,鲜有讨论。可以参照的是,若电动汽车发生严重故障,往往会引发舆论对品牌的穷追猛打、长期跟踪。近日,北京通州一小区因电动车发生火灾,造成5人死亡,肇事方被警方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这样的及时、严肃处理,应该说是一个好的开端,对阻止电动自行车上楼有很强的警示意义。

  生命安全高于一切。无论是补齐民生短板,解决停放难题,还是严格标准,规范生产环节,抑或是加大处罚力度,以儆效尤,都是迫在眉睫的事。对消费者来说,则要守法守规,不乱拉乱接充电线,不在室内充电,不让电动车上电梯、进楼梯,从而对自己的安全负责。只有生产者、销售者、使用者、管理者等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才能让人们在安全的前提下享受电动自行车的便捷。(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梁瑜)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防患于未“燃”,电动自行车安全风险不容忽

     疏堵结合,管好电动自行车

(责任编辑:李焱)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