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根本遵循

2021年07月08日 07:56   来源:北京日报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具有广泛深远的时代意义、历史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近日,为深入学习领会讲话的核心要义、思想精髓、实践要求,深入学习领会讲话中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把握讲话蕴含的重要创新点、关键点,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和市社科联市社科规划办共同举办了首都理论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座谈会。来自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进行了交流研讨。现摘登与会专家学者的精彩发言,以飨读者。

  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

  陈晋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揭示了党的一百年奋斗历程的历史逻辑,彰显了新时代走向未来的理论高度,体现了我们党对历史和未来的自信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

  中国共产党一直强调必须要有自己的“主心骨”。什么是“主心骨”?就是干事业的指导理论。毛泽东说,“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这是两句老话,但揭示了我们党一百年辉煌历史的精髓。

  有力量没有理论,可能蛮干盲动;有理论没有实践力量,理论容易成为空谈。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带领人民创造一个又一个让世界惊讶的奇迹,中国共产党探索开创和坚持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归根到底,是因为有马克思主义这面旗帜,这个指导理论,这个主心骨,“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作出这个新论断的理论逻辑。

  风雨兼程、筚路蓝缕一百年,中国共产党经历那样多的磨难,但最终都能够走出困境,从50多个人的一个弱小政党,成长为拥有9500多万名党员,领导着14亿多人口大国、具有重大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奥秘就在于,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一刻没有离开理论思维,一刻没有离开思想指引,始终坚持理论强党,从而拥有思想伟力。

  从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角度来理解“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这个新论断,我们可从中得到三个启示。

  第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旗帜、方向和灵魂。毛泽东说过,“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中国共产党是靠马克思主义结合和武装起来的政党,没有理论的凝聚和指引,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就兴盛不起来。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仍然是我们党不可或缺的“精神之钙”,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强大的思想基因。

  第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是信仰,也是改造世界的思想力量、科学工具和方法,是中国共产党人“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在党的历史上,善于用科学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党就兴盛;不善于用科学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就会出现失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党的非凡历程中领会马克思主义是如何深刻改变中国、改变世界的,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创造,不断开拓前进,一个关键原因,是遵奉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去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

  第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最关键的一招。不断创造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回答“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关键。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毛泽东说的,一方面“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一方面“使中国革命丰富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化”。革命如此,建设如此,改革如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回答“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最新答案,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指导思想。

  (作者为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原院务委员、研究员)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丰富内涵

  韩庆祥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里从“走自己的路”,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再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中国道路主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发展逻辑、本质特征、重要地位、世界意义的全面阐释。

  这里有三个相关但也有区别的概念需要弄清。“走自己的路”是从共性角度讲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共有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从社会主义建设基本经验角度讲的,是走自己的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具体体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从现代化的具体实现形式角度讲的,是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创造出来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如果说“走自己的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相对注重“中国国情”的话,那么,“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也注重“中国国情”,但更突显其彰显的世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属于“现代化”道路,当然要遵循现代化建设的一般规律,既要在从农业化到工业化转变的历史进程中必然注重工业化,工业化进程必然注重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同时,内在要求注重政治领域的民主法治、文化领域的自由平等;也要首先注重激活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再进一步注重经济社会发展的平衡,当动能不足、发展失衡时,要注重治理。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中国式”的道路,在政治上体现为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在经济上体现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在文化上体现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社会上体现为坚持公平正义,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在生态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也是从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走出来的,它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探索中国道路而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其中最基本的经验,就是中国道路既要符合中国国情,也要坚持社会主义。

  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丰富内涵: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社会主义道路;不断与时俱进的开放性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道路;注重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道路;整合党的领导力量、市场配置力量、人民主体力量的道路;注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把动力、平衡和治理有机统一起来的道路;把尊重人的生命、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保持持续有序生产、保护生态统一起来的道路。

  这里可以得到两点启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为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而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改变了长期以来西方现代化模式占主导地位并垄断话语权的格局,打破了“全球化=西方化、西方化=现代化、现代化=市场化”的思维定式和“美丽神话”;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注重运用市场和资本但不被市场和资本所俘获,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智慧。

  基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共产党又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在实质上讲的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世界成果及其世界意义。

  【作者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

  夏文斌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事非经过不知难。此时此刻我们深切感受到,实现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标志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我们党一如既往地坚守初心、牢记使命的历史见证,为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更大的自信和勇气。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回顾过去,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提供了充满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程,充分体现了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这一征途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无疑是一个重要节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它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党的十九大指出,“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很显然,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离不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正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中,我国的创新驱动成效显著,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等等。所有这些,都为下一步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提供了各类条件与保障。

  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累了重要的阶段性经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从历史的、发展的视角来把握这一目标的前进方向,需要我们深入总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取得的基本经验。这包括: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价值取向,坚持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坚持深化改革与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统一,坚持斗争精神。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造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与发展的人们,极大地推进了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了全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作者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

  把伟大建党精神阐释好、传承好

  李良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系统回顾了我们党的百年发展史和奋斗史,庄严宣告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创造性提出伟大建党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

  北京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孕育地之一。新文化运动在这里形成中心,五四运动在这里爆发,马克思主义从这里传播,早期工人运动在这里兴起,“南陈北李”在这里相约建党,进而推动了全国范围的共产党组织创建,由此催生了中国共产党,迎来了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庆祝建党百年华诞前夕,我们策划并组织编写出版了“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丛书”,包括《新文化运动中心》《五四运动策源地》《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主阵地》《建党伟业起点》《红楼百年话沧桑》《红楼风云人物》《红楼旧址群》《红楼旧址群故事》。丛书全景式呈现了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的历史画卷,彰显了北京在中国共产党创建史上的重大历史价值和独特历史地位。

  探索我们党精神之源、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是一项系统工程,更是我们的责任使命所在。在这方面,我们虽然已经迈出了可喜一步,但在研究深度和广度上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比如,能够正确把握党的创建时期的历史脉络,但对历史细节的研究还不够深透;能够正确把握重点人物、重要事件的历史原貌,但对一般人物、一般事件的研究还相对薄弱;能够正确把握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的革命活动,但对其辐射带动建立全国早期党组织的研究还较为缺乏;能够正确把握建党时期先驱们的革命轨迹,但对伟大建党精神的阐释还不够;等等。

  加强伟大建党精神的研究必须坚持做到:一是要在深化上着力。深度挖掘建党时期北京富集厚重的优势资源,紧紧扭住研究的薄弱环节,广泛收集一手资料,更多汇聚一线人才,努力形成一流成果。二是要在细化上用心。既要重视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阐释,也要重视伟大建党精神的细节呈现;既要重视宏观历史的客观描述,也要重视微观历史的翔实刻画;既要重视党史研究的准确性和权威性,也要重视党史研究的生动性和鲜活性。三是要在转化上使劲。贴近群众需求,创新方式方法,把伟大建党精神传承好,把伟大建党故事讲好,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

  (作者为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顾海良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深刻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进行艰辛探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导中国人民不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这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对开拓未来的昭示。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原则和主要方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和基石。毛泽东曾经指出:“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实践中的表现形式,各国应有所不同。在中国,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要和中国的革命实际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分析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这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决定性因素。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也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必须秉持的“问题意识”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牢牢把握社会和时代发展的基本趋势和特征,紧紧扣住中国社会历史性转变过程,以“实际问题为中心”,“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就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前提。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重要特征,是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真正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理论表达方式和表现形式的重要根基。1938年,毛泽东就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积淀的中华民族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也是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资源和文化源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历程中形成的“实事求是”“小康社会”“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等思想,使得根植于中华大地的思想文化精华结合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中,形成具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新形式。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程,包含着两个基本的方面:一方面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中国的具体实际,分析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中国实际中形成的思想,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的新的内涵、新的思想,升华为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的新的理论和新的形式。这两个方面,前者以理论运用于实践为过程特征,后者则以实践上升到理论为过程特征;前者呈现为理论指导和运用的过程,后者彰显为理论概括和升华的过程,也就是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推进,螺旋式上升,呈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思想中理论创造和理论创新的辉煌乐章。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就在于继续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作者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人类文明新形态”提出的逻辑和意义

  杨金海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明确提出“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提出有其深刻的实践基础、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这是中国和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所形成的最新理论成果。

  从中国看,新中国成立7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国取得了巨大成就,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展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受到世界的广泛赞誉。

  从世界看,资本主义文明历经500多年发展,曾经对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今天看来,其弊病越来越多,特别是其弱肉强食、损人利己的本性越来越明显,集中体现为现代一些西方大国的倒行逆施,饱受世界人民批评甚至谴责。在此种情况下,“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提出成为时代的呼唤。

  毛泽东同志在1940年的《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我们要建立的新中国,不仅是“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是一个文化上“文明先进的中国”。在毛泽东的视野里,新中国的文明主要是经济和文化上的现代化。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两个文明”。“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越资本主义,“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从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性和规律性高度,进而从世界文明发展的总体性和规律性高度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完整规定。

  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大报告中指出,要大力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十六大提出“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并把建设“三个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任务和长远目标。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生态文明”,这样,就提出了“四个文明”,并进一步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提出“社会文明”,就把“四个文明”发展成为“五个文明”,十九大报告提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更加重视从世界潮流发展的高度看待世界文明发展的问题,集中体现为提出了促进人类社会和平发展的进步理念,即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等,大力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尊重人类文明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等。

  “人类文明新形态”理念应当说是21世纪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人类文明观,是用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从世界潮流发展高度看待人类社会发展所得出的科学结论,对未来中华文明的发展有重大意义,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也有深远的意义。(作者为中央编译局原秘书长)

  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

  王民忠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这个重大课题,给出了科学回答——“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这一科学回答,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回答时代重大课题的集中表现,是党用百年成功实践对根本指导思想的全面肯定,是对党的根本指导思想的坚定自信,是党的理论建设的最新发展。学习贯彻“七一”讲话精神,就是要深刻领悟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必然性,坚定对党的领导的高度自信;就是要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的真理性,增强贯彻落实党的创新理论的坚定自觉;就是要深刻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唯一正确的道路。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理论发展上的与时俱进。不同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顺应时代发展、回答时代课题,先后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正是与时俱进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宝贵之处,也是马克思主义能够永葆生机的奥秘之所在。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确保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理论发展上的民族特色。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有着天然的契合相通之处,可以结合。比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大同社会的思想与共产主义理想;废私立公、贫富有度、与天下同利的思想与消灭私有制、实现共同富裕的主张;以民为本、以政裕民、安民富民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知行合一、以行为本、知易行难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道立于两、阴阳共生、物极必反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结合得很好,而且产生了许多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理论成果。如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革命实际和实践,以及中华传统文化中朴素的认识论和辩证法的思想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写出了《实践论》《矛盾论》。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既是对百年奋斗经验启示的深刻总结,又为我们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提供了行动指南,揭示了我们党为什么能够成功的原因,更指引着砥砺奋进的方向,也足以说明马克思主义行!

  【作者为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常务副校长】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

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根本遵循

2021-07-08 07:56 来源:北京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