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小鲜@新发展理念】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创新从来都是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党的十九大确立了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学研究范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面对科技创新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持续增加的新趋势,无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还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都需要以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国内市场强大潜力,释放各类主体科技创新和创新发展活力。要看到,健全科技创新治理体系是适应科技创新发展新形势的根本要求,关系到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成效,关系到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强化,更关系到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进程,具有重大现实和历史意义。我们要加快建设和完善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坚持自主创新,坚持深化科技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坚持完善科技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模式,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为科技自立自强提供良好环境,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致力于三个目标
科技创新治理体系涉及科研组织模式创新、资源配置机制创新、科技创新人才发展、创新型经济发展、创新网络化发展和科技创新投入等多个领域,旨在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新产业新动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核心动能,其本质是多方参与协同治理,通过共创共建共享,提升对科技创新事务的管理能力与水平,推动实现科技创新效益最大化。
总的来看,科技创新治理体系致力于实现三个目标:一是多元主体平等参与科技创新治理,充分调动科技创新所涉各类主体参与创新治理的积极性、创造性,依托比较优势,形成有机协同,不断提升创新治理参与的高效性。二是探索形成多元化科技创新治理模式,结合不同创新主体、创新环境、创新态势等要素,形成差异化、精准化、多面向的治理模式。三是完善科技创新治理结构,平衡和处理好宏观与微观、供给与需求的相互关系,推动构建多样化的创新治理结构。
实现上述三个目标,需要深刻理解健全科技创新治理体系的重要方向。其一,要以科技创新治理为抓手,强化科技创新这一核心动力,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支撑,进而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其二,要着力解决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一些关键问题,致力于改善科技创新生态,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其三,要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充分释放我国科技队伍所蕴藏的巨大创新潜能。其四,要提高我国在全球科技创新治理中的影响力和规则制定能力,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全方位、多领域、宽角度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其五,要坚持科技创新以人才为本,健全完善科技创新人才的发现、培养和激励机制,打造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为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适应两大需要
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综合来看,健全科技创新治理体系是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和发展动力的重要保障,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实体经济的重要支撑。
一方面,健全科技创新治理体系,是激发市场创新活力动力的需要。创新的重要主体是企业。只有围绕科技创新主体开展科技创新,才有可能激发科技创新治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才有可能激发创新动力活力。在科技创新治理体系框架下,可从制度层面对科技创新、技术进步等进行全方位的设置,建立完善以科技制度、政产学研结合、科技服务、科技金融等为重要构成的科技创新动力支撑体系,实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与生产力实体性要素相互结合,降低交易成本,从而更好更有效地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动力,打造全新的生产能力,创造新的价值。
另一方面,健全科技创新治理体系,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科技创新治理体系有利于全面提升科技创新供给能力。比如,各类主体协同参与科技创新治理,有利于突破传统信息产业的范畴,促进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与变革;建立多元化治理模式、多样化治理结构,为各领域提供技术分析、未来预测和针对性布局,有利于应对复杂形势下的各种风险挑战。还要看到,科技创新治理体系通过创新要素配置方式,加快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有利于提高要素资源配置效率,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良性循环。此外,要形成共建共治的全球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深度参与国际科技创新交流合作,也必须以健全科技创新治理体系为基础。
找准三条路径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所处的国内外环境深刻而复杂。“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一系列新形势、新趋势、新目标、新问题、新任务,机遇、风险和挑战前所未有,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更加需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供系统性科技解决方案,更加需要强化科技创新对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战略支撑。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亟需加快健全科技创新治理体系,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为遵循,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着力提升科技创新治理能力,改善科技创新生态。
坚持自主创新把握发展主动权。要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面向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聚焦实际问题,着力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技术支撑。要把握和遵循科技创新发展规律,扎实推进基础研究、前瞻性研究布局,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加大政策支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努力在关键领域实现自主可控,并着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要认识到的是,科学技术是世界性的、时代性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自主创新是开放环境下的创新,绝不能关起门来搞,而是要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要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统筹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切实增强我国在国际科技创新领域的规则制定、议程设置等能力,把握国际科技竞争主动权,提升我国参与全球科技治理的能力水平,引领构建全球科技创新治理体系。
坚持深化科技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要加快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推动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高科技投入产出效率。特别是要围绕科技创新目标定位,调整完善相关科技管理机构设置,同时,创新科研机构管理模式,优化运行机制,进一步推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科技创新服务工作,实现科技创新服务的数字化、移动化、普惠化。要完善产学研协同机制与校企联盟协调机制,建立健全校企联盟的动力机制、信任机制、监督机制、系统协同机制,以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产业化、高效化。要抓好政府职能转变,大力建设数字政府,加强统筹协调,创新行政方式,提高行政效能,从而提升政府决策能力、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为构建科技创新治理体系提供制度支撑。
坚持完善科技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模式。创新之道,唯在得人。世上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可宝贵的,一切创新成果都是人做出来的。构建科技创新治理体系、提升科技创新治理能力,关键在于完善科技创新人才体制机制建设。在这一过程中,既要完善创新人才教育模式,通过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试点等,着力提高高等院校基础教育质量,还要积极探索人才异地交流合作制度,改进科技创新人才岗位管理制度,营造良好科技创新环境;既要加强人才投入,优化人才政策,构建有效的引才机制,还要通过提高科技创新人才的收入水平、激励强度,优化科技创新评价机制,充分激发和释放科技创新的动力活力。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执笔:任晓刚 刘越山 李冠楠)
(责任编辑:臧梦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