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冻哭预警地图出炉,还须低温劳保“出手”

2021年01月07日 10:24   来源:东方网   汪昌莲

  小寒冻成一团,没有最冷只有更冷。中国天气网推出2021年首个全国冻哭预警地图,提醒小伙伴们今明(1月6日至7日)天,是此次寒潮过程最冷时段,全国各地寒冷升级,10省区需小心冻伤。中国天气网温馨提示,这波冷空气将各地气温冻到谷底,请小伙伴们一定要派上终极保暖装备,手套、帽子、面罩、口罩和厚袜子等都配齐,防风防冻防感冒。(1月6日中国天气网)

  中国天气网推出2021年首个全国冻哭预警地图,提醒10省市群众注意防风防冻防感冒,显然是暖心之举。然而,做好极端低温下的防冻工作,还须做好制度保障。专家指出,寒冷严重时可造成冷冻伤或诱发、加重某些病症。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不仅劳动者对低温天气的危害认识不足,而且有关部门对低温的劳动保护仍是空白。

  比如,虽然低温津贴与高温津贴相对应,均在《最低工资规定》中被明确,但环卫工等户外劳动者表示从没享受过低温津贴,很多人甚至没听过这份津贴。特别是,根据2015年修订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低温”已被列为新增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之一,但至今未引起劳动保障部门的重视。

  不可否认,过去一些地方在职业病防治上,过度纠结于“职业病诊断鉴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而忽略了职业病防治的政府事前干预、事中监督及企业的预防责任等重要环节,存在避重就轻之嫌。试想,一旦劳动者患上了职业病,鉴定结果再怎么对他们有利,也是于事无补了。特别是,“开胸验肺 ”事件的发生,表明在某些地方,职业病防治法形同虚设。可见,在某些地方政府眼中,经济利益是压倒一切的大事,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乃是无关紧要的小事。

  可见,将低温纳入职业病危害因素,首先要强化政府的监管责任,加大对企业生产的日常监管力度。同时,低温致疾病,也与企业的预控措施不力有着直接联系。企业为了追求高利润,便千方百计地减少成本,必备的防控设备也舍不得购置,或者是因陋就简,以次充好;更谈不上对劳动者在工作中实施严格的保护措施,以及经常性的体检,由此导致许多劳动者染上了疾病仍浑然不觉,等到身体出现了不适再去自行检查,已经错失了医治的良机。所以说,将低温纳入职业病危害因素,也要强化企业的预防责任,加强自律,有效遏制疾病的发生。

  因此,冻哭预警地图出炉,还须低温劳保“出手”。换言之,低温天气的劳动保护,应当成为职业病防治的一种“标配”。值得注意的是,将低温列入职业病危害因素,并不意味低温所致的疾病,就能够得到有效防治,关键是要提高执行力,并有配套措施跟进。比如,将防冻用具,列为户外工作人员的“劳保”用品,企业应尽量缩短员工在户外工作的时间,通过发放低温津贴,给户外劳动者一定的经济补偿,等等。特别是,应提高违法成本,加大对地方政府和企业失责的处罚力度。与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相比,仅对违法行为进行纪律处分,显然是太轻太轻了,根本起不到震慑作用。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员工职业病防治莫容忽视    2020年10月29日
  • ·保障教师待遇不能“甩包袱”    2020年09月25日
  • ·就业成世界经济复苏“心病”    2020年10月26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冻哭预警地图出炉,还须低温劳保“出手”

    2021-01-07 10:24 来源:东方网 汪昌莲

      小寒冻成一团,没有最冷只有更冷。中国天气网推出2021年首个全国冻哭预警地图,提醒小伙伴们今明(1月6日至7日)天,是此次寒潮过程最冷时段,全国各地寒冷升级,10省区需小心冻伤。中国天气网温馨提示,这波冷空气将各地气温冻到谷底,请小伙伴们一定要派上终极保暖装备,手套、帽子、面罩、口罩和厚袜子等都配齐,防风防冻防感冒。(1月6日中国天气网)

      中国天气网推出2021年首个全国冻哭预警地图,提醒10省市群众注意防风防冻防感冒,显然是暖心之举。然而,做好极端低温下的防冻工作,还须做好制度保障。专家指出,寒冷严重时可造成冷冻伤或诱发、加重某些病症。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不仅劳动者对低温天气的危害认识不足,而且有关部门对低温的劳动保护仍是空白。

      比如,虽然低温津贴与高温津贴相对应,均在《最低工资规定》中被明确,但环卫工等户外劳动者表示从没享受过低温津贴,很多人甚至没听过这份津贴。特别是,根据2015年修订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低温”已被列为新增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之一,但至今未引起劳动保障部门的重视。

      不可否认,过去一些地方在职业病防治上,过度纠结于“职业病诊断鉴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而忽略了职业病防治的政府事前干预、事中监督及企业的预防责任等重要环节,存在避重就轻之嫌。试想,一旦劳动者患上了职业病,鉴定结果再怎么对他们有利,也是于事无补了。特别是,“开胸验肺 ”事件的发生,表明在某些地方,职业病防治法形同虚设。可见,在某些地方政府眼中,经济利益是压倒一切的大事,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乃是无关紧要的小事。

      可见,将低温纳入职业病危害因素,首先要强化政府的监管责任,加大对企业生产的日常监管力度。同时,低温致疾病,也与企业的预控措施不力有着直接联系。企业为了追求高利润,便千方百计地减少成本,必备的防控设备也舍不得购置,或者是因陋就简,以次充好;更谈不上对劳动者在工作中实施严格的保护措施,以及经常性的体检,由此导致许多劳动者染上了疾病仍浑然不觉,等到身体出现了不适再去自行检查,已经错失了医治的良机。所以说,将低温纳入职业病危害因素,也要强化企业的预防责任,加强自律,有效遏制疾病的发生。

      因此,冻哭预警地图出炉,还须低温劳保“出手”。换言之,低温天气的劳动保护,应当成为职业病防治的一种“标配”。值得注意的是,将低温列入职业病危害因素,并不意味低温所致的疾病,就能够得到有效防治,关键是要提高执行力,并有配套措施跟进。比如,将防冻用具,列为户外工作人员的“劳保”用品,企业应尽量缩短员工在户外工作的时间,通过发放低温津贴,给户外劳动者一定的经济补偿,等等。特别是,应提高违法成本,加大对地方政府和企业失责的处罚力度。与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相比,仅对违法行为进行纪律处分,显然是太轻太轻了,根本起不到震慑作用。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