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周育先:创新自强,打造世界一流企业

2020年11月16日 07:07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为助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参与国家战略创新体系建设,加快提升自身创新能力,打造世界一流企业,中国企业要深入思考“四个面向”的贯彻途径,在强化创新战略、探索创新机制、增强创新效率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以创新驱动战略为企业育先机。对国民经济而言,科技创新是高质量供给、创造新需求、畅通国内大循环、实现国家富强的重要支撑。对企业而言,科技创新是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突破“卡脖子”技术、实现更高更大发展的重要支撑。高新材料是全面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石,面对技术封锁,材料企业必须自立自强,有所作为。我们要围绕“四个面向”,突出战略重点,加强原始创新,强化自主创新,不断集成创新,积极协同创新,在传统材料领域加快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转型,在新材料领域日新月异、巩固优势、突破“卡脖子”封锁,在工程服务领域创新国内外经营与投资的思路及模式。大企业更要找准主要目标,迎难而上,打造关键领域协同创新的大平台,助推国家关键战略领域的重大技术变革。

  以机制创新赋能企业开新局。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为下一步国企改革指明了方向,也为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国有企业只有在机制上实现突破,才能真正凝心聚力,充分调动企业家、资金、技术、组织等要素的创新活力。高新材料研发周期长、成本高、产业化难度大、投资回报周期长,需要优良机制来强化动力,化解阻力。我们要积极动员加快推动改革试点,锻造一系列适合材料行业和企业特色的优秀创新机制。除了做好技术创新、孵化、产业化等工作外,还要用足用好混合所有制、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员工持股等新机制,激发出科研人员和干部员工的创新力和活力,助推企业成为活力四射的创新型企业。

  以管理创新打造企业创新环境。企业创新并不是孤立存在的,需要良好的创新环境和优秀的创新管理为支撑。我们既要优化配置好团队、资金、机制等资源,创造肥沃的创新土壤,也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形成上下联动、重视创新的氛围。创新投入既要与企业战略的核心方向高度一致,又要兼顾长远;既要注重产出效率和经济效益,又要尊重长期持续投入和高风险等内在规律,这非常考验经营管理水平。应深入研究相关领域的技术前沿和创新规律,不断优化创新资源,动态调整创新步伐,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大科技成果产出转化的激励力度,真正让科技人员名利双收、义无反顾地投身到研发攻关中。

  中国建材集团是我国建材领域的唯一央企,是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企业。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充分发挥26家科研院所、3.8万名科研人员的优势,创造了1.25万项有效专利,荣获6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基础建材领域做强做优、让工业技术升级换代,让产品更环保智能;在新材料领域迅猛发展,实现了碳纤维、玻璃纤维、超薄电子玻璃、8.5代TFT-LCD液晶玻璃基板、中性硼硅药用玻璃、图像光导识别材料、氮化硅陶瓷、锂电池隔膜、人工晶体等一大批新材料的“卡脖子”突破和工业化量产,成为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下一步,中国建材集团将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复工复产、经营发展等工作基础上,积极发挥央企龙头带动作用,守正创新,自立自强,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努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材料产业投资集团,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出积极贡献。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周育先)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周育先:创新自强,打造世界一流企业

2020-11-16 07:07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为助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参与国家战略创新体系建设,加快提升自身创新能力,打造世界一流企业,中国企业要深入思考“四个面向”的贯彻途径,在强化创新战略、探索创新机制、增强创新效率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以创新驱动战略为企业育先机。对国民经济而言,科技创新是高质量供给、创造新需求、畅通国内大循环、实现国家富强的重要支撑。对企业而言,科技创新是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突破“卡脖子”技术、实现更高更大发展的重要支撑。高新材料是全面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石,面对技术封锁,材料企业必须自立自强,有所作为。我们要围绕“四个面向”,突出战略重点,加强原始创新,强化自主创新,不断集成创新,积极协同创新,在传统材料领域加快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转型,在新材料领域日新月异、巩固优势、突破“卡脖子”封锁,在工程服务领域创新国内外经营与投资的思路及模式。大企业更要找准主要目标,迎难而上,打造关键领域协同创新的大平台,助推国家关键战略领域的重大技术变革。

  以机制创新赋能企业开新局。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为下一步国企改革指明了方向,也为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国有企业只有在机制上实现突破,才能真正凝心聚力,充分调动企业家、资金、技术、组织等要素的创新活力。高新材料研发周期长、成本高、产业化难度大、投资回报周期长,需要优良机制来强化动力,化解阻力。我们要积极动员加快推动改革试点,锻造一系列适合材料行业和企业特色的优秀创新机制。除了做好技术创新、孵化、产业化等工作外,还要用足用好混合所有制、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员工持股等新机制,激发出科研人员和干部员工的创新力和活力,助推企业成为活力四射的创新型企业。

  以管理创新打造企业创新环境。企业创新并不是孤立存在的,需要良好的创新环境和优秀的创新管理为支撑。我们既要优化配置好团队、资金、机制等资源,创造肥沃的创新土壤,也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形成上下联动、重视创新的氛围。创新投入既要与企业战略的核心方向高度一致,又要兼顾长远;既要注重产出效率和经济效益,又要尊重长期持续投入和高风险等内在规律,这非常考验经营管理水平。应深入研究相关领域的技术前沿和创新规律,不断优化创新资源,动态调整创新步伐,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大科技成果产出转化的激励力度,真正让科技人员名利双收、义无反顾地投身到研发攻关中。

  中国建材集团是我国建材领域的唯一央企,是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企业。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充分发挥26家科研院所、3.8万名科研人员的优势,创造了1.25万项有效专利,荣获6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基础建材领域做强做优、让工业技术升级换代,让产品更环保智能;在新材料领域迅猛发展,实现了碳纤维、玻璃纤维、超薄电子玻璃、8.5代TFT-LCD液晶玻璃基板、中性硼硅药用玻璃、图像光导识别材料、氮化硅陶瓷、锂电池隔膜、人工晶体等一大批新材料的“卡脖子”突破和工业化量产,成为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下一步,中国建材集团将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复工复产、经营发展等工作基础上,积极发挥央企龙头带动作用,守正创新,自立自强,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努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材料产业投资集团,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出积极贡献。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周育先)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