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颁布已近一年半,纲要中所描述的各项经济社会事业正在既定的轨道上稳步发展。
支持大湾区发展的社会经济制度日益健全,未来将会在这里实现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共同运行的局面。随着制度壁垒的被打破,区域连接也更为顺畅,广深港高铁和港珠澳大桥已将大湾区连接成为“一小时”湾区;未来人才壁垒、知识产权壁垒、技术壁垒都将大幅下降,实现大湾区各种要素资源的无缝对接。
可以说,粤港澳大湾区的快速发展是要素市场化改革在中国现阶段改革的宝贵实践。2020年4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下称意见),意见在全国的广泛实施,对目前复杂国际局势下中国的疫后复苏,有着重要的意义。实际上,意见已经在粤港澳大湾区先行先试,各类要素在大湾区的高效率配置将会引起社会经济发展的集聚效应,不仅有助于推动纲要在大湾区的全面落地,在大湾区率先实现“二次改革开放”,更有望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推动我国要素市场化改革的全面实施,实现我国市场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的全面迈进。
粤港澳大湾区要素市场化改革的各项举措在有序落地,未来有望在土地、劳动力、资本市场、科技、数据等五大板块逐步展开。
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是粤港澳大湾区市场化改革的基础内容。土地作为最基础的生产要素,其市场化配置将有望大幅推进该区域三次产业结构的运行效率,并将从深层次解决大湾区的城乡二元结构。我国土地要素一直以来流动效率不高,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障碍之一,也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诱因。未来大湾区将逐步建立起灵活而又规范的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大湾区各级政府将有权进行土地要素的重新规划,进行建设用地、补充耕地指标跨区域调节。并将在此基础上推动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尝试通过长期租赁、先租后售、弹性年期供应、出资入股工业用地等路径活跃城乡土地市场,以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完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增值收益分配制度,同时建立起公共利益征地制度。随着土地要素的市场化,大湾区的财政体制将会随之而发生根本变化,其与中央财政的关系也将成为各地学习的样本。
劳动力要素市场化配置是大湾区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内核。目前深圳已经向香港各类高技术人才抛出橄榄枝,但这只是一个开始。根据意见,未来大湾区将从根本上打破户籍、地域、身份、档案、人事关系等制约,实现大湾区内部,以及与外部各区域之间的劳动力高效率流动,这将会深度推动大湾区的城市化进程。目前大湾区已在探索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互认,逐步放开放宽城市落户限制,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大湾区的这些举措都将推动区域内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实现区域内教育、医疗、养老等各类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随着户籍、编制等相关规定的弱化,大湾区有望实现包括高技术人才、政府雇员、进城务工人员等各类人员的自由流动,进而实现人力资源在区域的高效率配置。
资本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是大湾区市场化改革的独特优势。大湾区是中国资本市场最发达的区域之一,拥有两家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是中国创业板的发源地,吸引着大量创业企业在该交易所上市,也吸引了大量资本聚集大湾区进行创业;香港证券交易所则面对全球,吸引了一批创新型企业在港融资,大批离岸企业的活跃交易为大湾区国际化注入了活力。而香港、澳门以及深圳未来均可依赖其国际化优势及金融、贸易基础,发展成为远东地区重要的供应链金融中心,为大中华区提供重要的投融资服务。大湾区资本市场的繁荣有望成为全国资本市场发展的重要标杆,为其他区域的资本市场发展提供经验,为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供重要的推动作用。
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是大湾区市场化改革的核心动力。技术要素在大湾区实现市场化有良好基础,目前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向珠江东西两岸各市延伸,正在形成“9+2”科技创新闭环合作圈;大湾区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国家实验室,将在大湾区布局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纳入国家“十四五”相应规划,大湾区将共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建立大湾区国际技术产权交易中心;大湾区将统一由港澳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认定标准,适当降低门槛,支持港澳高校以“一校两区”“学校+政府”模式在大湾区内地建设分校和专科学院,探索知识产权“一地申请、三地授权、权利互认”机制。以上一系列举措都将在最大程度上推动技术要素在大湾区的市场化进程,为大湾区注入新的发展动能。
数据要素市场化是大湾区市场化改革的新生力量。大湾区自改革开放以来就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有活力的区域,在数字化发展大行其道的今天,应发挥大湾区的比较优势,实现大数据广泛意义上的共享和协同创新。通过发挥大湾区四个中心城市所长,包括港澳基础科学研究深厚、拥有自由港、融资能力强、国际化程度高、专业服务业发达,以及由此形成的国际化、基础数据共享基础;包括广州科研人员及院所集聚、科研氛围浓厚,深圳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完善等优势,以及由此形成的成果转化、应用创新数据共享基础;还可以发挥珠三角其他城市制造业体系完善、产业链丰富的优势,依托深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围绕5G、人工智能、网络空间科学与技术等形成数据的集中及转化中心。最终形成大湾区安全、可靠、完整的数字化经济体系。
最后,要素价格的市场化是大湾区市场化改革的制度基础。大湾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在推行要素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一定要全方位实现要素价格的市场化,这里不仅仅包括上述所提及的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也包括没有提到的其他各类生产要素的价格市场化,只有通过要素价格充分市场化,才能打破垄断,减少政府对要素的直接配置,才能推动“放管服”改革进程的深化。最终实现大湾区的“二次改革开放”,为大湾区的社会经济全面发展注入动力,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全面改革的再次起步。(李全,南开大学金融学院教授、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