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贫困事关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是世界性难题。中国脱贫攻坚的成功经验可以为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提供启示和参考。向世界讲好脱贫攻坚的中国故事,让中国减贫经验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推进人类的反贫困进程,既是世界的期待,也是中国的责任。
讲好脱贫攻坚的国际意义
中国脱贫攻坚的国际意义可以从中国贡献、中国经验、中国方法等几个方面来认识。首先是中国贡献。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行动。2020年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我国将有1亿左右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帮助这么多人脱贫,创造了世界反贫困史上的人间奇迹。其次是中国经验。中国向世界展示了有效解决贫困问题的宝贵经验。中国的脱贫成就汇聚了中国智慧,是一本值得许多发展中国家研究和借鉴的参考书。这些经验包括: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注重顶层设计、综合施策,坚持发挥政府投入主体和主导作用,采取分级负责、上下联动的系统运行机制,等等。再次是中国方法。解决贫困问题既要治标,更要治本。唯有找到走向现代化的道路,才能彻底挖掉“穷根”。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没有工业化支撑,单纯依靠农业农村发展增加收入,脱贫的收效往往有限,脱贫的基础也难以巩固。中国脱贫攻坚离不开改革开放的助力,也与工业化、现代化相伴生。在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的战略安排中,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中国的脱贫成就不仅证明了脱贫方略的有效性,而且证明了中国方法的可行性。这将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既聚焦脱贫又超越脱贫的方法论启示,即从国家现代化发展总体规划中探索脱贫的长远之计。
讲好脱贫攻坚的制度优势
世界上很多发展中国家在解决贫困问题上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由于缺乏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高度进行顶层设计,很难做到集中优势资源和力量进行整体推进。有的缺乏整体规划和实施方案;有的有规划却没有高效的执行力;有的没有解决好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城乡分割明显,农业农村发展动力不足;有的虽然也采取了专项反贫困行动,但缺乏统一指挥和各部门的统筹协调;等等。而中国的脱贫攻坚之所以成绩斐然,首先归功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中国构建起一整套具有自身特色的脱贫攻坚制度体系。建立责任体系,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建立政策体系,中央各部门和各地区相继出台脱贫攻坚政策举措,打出政策组合拳;建立投入体系,保持强大的资金投入,确保脱贫攻坚战的顺利推进;建立工作体系,开展建档立卡,组织驻村帮扶,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建立动员体系,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动员各方面力量合力攻坚;建立监督体系,对各地开展脱贫攻坚督查巡查、民主监督;建立考核体系,出台各类考核办法,实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等。毫无疑问,制度优势是中国创造脱贫奇迹的最大秘诀。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是有效反贫困的关键,脱贫的有效性取决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取决于国家的制度优势。但必须指出的是,对外讲好中国脱贫攻坚的制度优势,不是强调唯有中国的制度设计才能解决世界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贫困问题,也不是建议世界各国照搬照抄中国的制度设计,更不是要在全世界推广脱贫事业的中国制度版本,而在于提示那些依然处于贫困中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必须高度重视解决贫困的制度和体制设计问题。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立足自身国情,在汲取他国脱贫经验的基础上,优化自身的制度设计,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有效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投入脱贫事业,才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之策。此外,对于国际社会而言,必须优化解决全人类贫困问题的全球治理方案,充分发挥包括联合国在内的世界多边机制的作用,更多地依托制度和机制力量推动全人类的脱贫事业。
讲好脱贫攻坚的动力源泉
内生动力不足是不少发展中国家在反贫困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些发展中国家因为经济增长乏力,难以为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有的虽然保持着较快的经济增长,但由于没有实施相应的配套支持政策,贫困人口难以共享发展成果;有的过于依靠外部援助未能重视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有的贫困人口普遍缺乏教育、劳动技能和创业精神。在推进脱贫攻坚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一方面,坚持脱贫攻坚为人民,持续推进脱贫事业,让贫困人口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但中国共产党依然向人民表达了兑现承诺的坚定决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这无疑将极大增强中国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必胜信心。另一方面,坚持脱贫攻坚靠人民,在推进脱贫攻坚中,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树立脱贫光荣、扶贫光荣的良好风尚;加强对贫困家庭劳动力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服务,促进贫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移风易俗,抵制陈规陋习,激发内生动力等,以便最大限度激发人民群众投身于脱贫攻坚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讲好脱贫攻坚的方略谋划
摆脱贫困是极为艰巨的任务,完成这样的任务就必须尊重规律、讲究科学、对症下药。世界上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制定了反贫困规划,也明确了贫困地区在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所享受的优惠政策,但由于上述政策设计过于宏观,缺乏具体的配套举措,没有切实解决“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问题,反贫困的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如何让反贫困政策和行动更加精准,使其直接面向贫困人口,是许多国家亟待解决的难题。而“精准脱贫”则是中国在脱贫攻坚实践中推出的一大创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各地都要在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上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落实这“六个精准”,就要做到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区别不同情况,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不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实践证明,“六个精准”有助于做到脱真贫、真脱贫,提高脱贫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讲好脱贫攻坚的大国担当
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中国既从民族复兴的历史伟业中认识脱贫攻坚的意义,也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看待和把握人类的脱贫事业,并为此采取了实实在在的行动和举措。首先,中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积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其次,中国在共建“一带一路”中推进沿线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中国致力于通过“五通”为发展中国家创造合作共赢的发展机遇。近年来,中国基建企业走进广大发展中国家,勇担急难险重工程,让昔日“出门难、运输难”的地区享受通途之便,有效缓解当地因交通落后致贫的问题。中国通过开展产能合作和技术培训,让昔日对产业技术设备“用不起、不会用”的国家用上了中高端装备,加速当地产业升级,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中国还高度重视在人文、教育等领域开展国际合作,积极与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分享中国减贫经验,努力为人类减贫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执笔:王公龙)
(责任编辑:臧梦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