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连日来,代表委员们密集审议讨论民法典草案。网络上,“民法典”一词冲上热搜。生活中,“民法典”成了热聊话题。对中国来说,编纂民法典具有重大而深远意义,说它具有里程碑意义一点不为过。
包罗万象的民法典,将守护每个人一生一世
汇聚民智,是民法典草案的一个重要特点。“公开征求意见期间,民法典草案共收到13718位网民提出的114574条意见。”从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发言人岳仲明透露的数字,可见民法典立法的参与度之广。
新中国成立以后,曾4次启动民法典制定工作,但最终都因为条件不成熟而搁置。时光回溯到2014年10月,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了编纂民法典这一重大立法任务。中国民法典编纂采取“两步走”:第一步出台民法总则;第二步编纂民法典各分编,并将修改完善的各分编草案同民法总则合并为完整的民法典草案,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经过5年磨砺,这项被称为当下“最伟大、最庞大、最复杂的法律工程”已迈上最后“征程”。【详细】
纵观民法典草案条文,不难发现:不管是大到对公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的保护,还是小到高空抛物、“套路贷”“校园贷”“高利贷”、霸座、手机APP收集信息、孩子给游戏大额充值、小区电梯广告收益等等问题,草案均有直接回应。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出现的被监护人、物业应急处置责任等问题,草案进行针对性修改,体现了民有所呼、法有所应。为了保护人民权利,民法典可谓操碎了心。包罗万象的民法典,将守护每个人一生一世,深刻影响14亿人生活。生活中有了难题,找谁说理?民法典便是解决问题秘笈。【详细】
紧扣时代脉搏 彰显中国特色
时代已经进入新时代,社会已经步入信息社会,脱贫攻坚战将如期打赢,全面小康目标即将实现。要实现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目的,立法就必须与时俱进,提高民事法律制度针对性、适应性。【详细】
作为新时代的法典,民法典草案紧扣时代脉搏,回应时代需求,体现时代特征。例如,总则中提出“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绿色原则”;将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纳入保护范围,完善电子合同订立、履行规则,细化网络侵权责任,适应现代科技特别是信息科技、互联网高速发展;创造性地单设人格权编,对人格权的内容、边界和保护方式作出详细规定,体现新时代对人格尊严和价值的尊重;等等。【详细】
与其他国家民法相比,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摄民法典草案彰显了鲜明中国特色。在这个伟大新时代,全国各族人民在价值观上的最大公约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草案第一条明确写道,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项重要立法目的。这一价值观,融入草案1260条内容中,成为贯穿民法典精魂。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利于把“社会生活的总规矩”贯彻好、落实好。【详细】
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 为全面小康筑牢法治根基
良法,善治之前提。民法是保证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正常有效运行的基础性法律规范。作为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民法典开创了我国法典编纂立法的先河。通过确立民事总则制度和民事分则制度,调整规范各类民事关系,通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律条文中,促进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民法典将发挥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详细】
民法典草案审议通过后,必将成为一部支撑性法典。多年来,我国一直以法治方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民法典草案用法典化方式巩固、确认和发展了民事法治建设成果,健全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可以预计,民法典的实施将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迈上新台阶。【详细】
编纂民法典,本身就是国家法治水平达到一定高度的产物。饱含着14亿中国人民意愿、承载着五千年中华文明精粹、凝聚着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民法典,必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制度保障,成为新时代中国制度文明的重要基石。【详细】
微言大义:
@樱花团子x:法律与每个人生活息息相关。
@LCFMRLL:知法,懂法,守法,尊法,维法!
@caryna601:个人信息保护真的很重要。
@法大刘家安:民法典其实没有那么轰轰烈烈,它更像春日夜雨,润物细无声。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风能进,雨能进,但国王不能进”。编纂民法典,承载几代人的梦想,饱含人民的期盼,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细化个人权利范畴,强化个人权利的不可侵犯;清晰厘定政府和市场的边界,提振市场参与主体的信心;进一步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奠定基础。因此,有充足的理由期待,民法典的施行必将助推社会治理进入新时代。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