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与往年明显不同的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没有设定经济增速量化指标。这样做,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为稳住经济基本盘提供更大的弹性空间。
今年形势不同以往。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疫情,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冲击前所未有。经过艰苦努力,目前疫情防控转入常态化防控阶段,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意味着我们要做好长期抗疫的准备。
一方面,受疫情冲击,世界经济严重衰退,国际贸易投资萎缩,跨国经济往来几近停摆。国内消费、投资、出口下滑,就业形势严峻,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同时我国外部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前所未有。另一方面,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攻坚之年、收官之年遭遇特殊时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更严峻、任务更繁重。
今年目标不同以往。在历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每年的经济增速目标设定都备受关注,也往往列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之首。但正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的,主要因为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我国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因此,今年没有设定全年经济增速量化目标。这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不同于以往的突出之处,反映了对经济形势的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是一种符合客观实际的务实选择,有利于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
与没有设定全年经济增速量化目标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政府工作报告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列为今年预期目标之首,即,要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而且,把就业摆在头等重要的位置,并列出具体量化目标——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6%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5.5%左右。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因此,就业优先政策要全面强化,财政、货币和投资等政策要聚力支持稳就业,努力稳定现有就业,积极增加新的就业,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等,突显了“六稳”“六保”中就业都位列之首的应有之义。
今年举措不同以往。没有设定经济增速量化目标,不等于不要经济增长。无论是保住就业民生、实现脱贫目标,还是防范化解风险,都要有经济增长支撑,稳定经济运行事关全局。无论何时何地,发展都是第一要务,而经济发展则是最基本的发展。只有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才能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工作提供坚实支撑,才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
鉴于当前形势,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把“六保”作为今年“六稳”工作的着力点,守住“六保”底线,就会稳住经济基本盘。为此,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今年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加大减税降费力度,预计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综合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引导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务必推动企业便利获得贷款,推动利率持续下行。此外,依靠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发展新动能;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等等,也都可视为从抓好“六稳”“六保”切入,围绕稳住经济基本盘,既立足当前,又着眼于长远的有力举措。
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经历了无数次狂风骤雨,大海依旧在那儿!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只是暂时的、阶段性的,不会改变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政策工具更丰富、政策力度更大、政策目标更聚焦,为努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提供了可靠保障。(张德勇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邓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