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不少地方在农村养老方面采取了许多创新举措。其中,河北肥乡县的农村互助养老是一个新探索,是一种农村居家养老的新模式。一位参观调研过这种养老模式的朋友说,印象最深的是老人们“乐融融”。
养老而让老人“其乐融融”,这大概是做好养老工作的一个很高标准。我国农村的传统是家庭养老,自古以来就是“养儿防老”,所以,农村养老设施和软件建设都赶不上社会养老转型发展的需要。随着农村家庭结构的变化,尤其是农民外出的增多,农民依靠家庭来接续养老难以为继。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逐步过渡,这是农村发展的需要,也是养老事业必须要解决的难题。
这些年来,无论是国家政策,还是各地农村的探索实践,都在农村养老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不少乡镇甚至村庄都建起养老院,有的乡村养老院基础设施和硬件设备甚至不亚于某些城市养老机构。补齐养老设施不足的短板,是推动农村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转变的必要条件。但是,在做好这些设施投入的同时,不能忘记养老的核心是“人”,更不能在完善设施、发挥机构养老作用中忽视了人的需求。
养老做得怎么样,要看老人们的感受。肥乡农村养老院让老人们“乐融融”,其实没有太多“投入”。他们主要由乡村两级主办,在农村建设养老院,取名叫作互助幸福院。村里的老人自愿报名,集中居住。互助幸福院不设专职服务人员,老人们通过互助实现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年轻”的照顾年老的,体格好的照顾体格差的,做饭互帮互助、吃饭相互照顾,菜园共同打理,小病相互照应、急病及时通报,各司其职、各尽所能,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这种养老模式的一个特点是老人依然生活在他们熟悉的环境里,由他们熟悉的人相互照顾。他们把它归结为“离家不离村、离亲不离情”。
养老的“养”主要体现在对老人的生活照顾上。农村老人因为年纪渐长,生活自理上会遇到一些困难,需要人们照顾。由于子女外出务工,晚辈离开了乡村,一些农村老人的日常生活难以得到帮助,这是一个现实急需解决的问题。农村养老院首先要立足于解决老人的生活起居困难,同时,还要考虑他们的精神和情感需求。在思想上和精神上,大概所有老人都不希望被简单地“养”起来。
河北肥乡农村养老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充分考虑了农村老人在精神和情感上的需求。互助幸福院里配备有电视、健身器材等文体设施,还开辟了花圃、菜园,老邻居、老哥们儿、老姐们儿可以一起聊天、下棋,也可以随便到花圃、菜园干点活。这些和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人,依然能够无拘无束地生活在他们熟悉的环境里,同时,又解决了他们生活上的具体困难。他们把这种养老方式叫作“抱团养老、就地享福”。
村庄是农民生活的地方,也是他们情感的归宿,更是他们人生的舞台。让老人离开村庄的“养老”,无论硬件设施多么完善,对于老人本人来说终究是孤独和痛苦的。很多七八十岁的农村老人仍然愿意下地干活,他们的辛劳和快乐都与土地紧紧联系在一起。如何满足农村老人的精神需求,并不能简单照搬城镇的做法,把他们“养”起来。肥乡的做法是给每个老人找活干,从冬天烧暖气这样的“大活”,到按时开门锁门这样的“小事”,值班、厨房、菜园、调解等,什么事都有人管。据说,有的互助幸福院紧邻小学,老人们还义务担起“看孩子”的角色,在父母下班前和孩子们玩耍,既解了闷又帮了忙。
养老的“养”不是简单的供养,更不是“圈养”,而是要为老人营造更适合他们日常生活和精神需要的生活环境。农村养老事业的发展,始终要把老人作为农民的精神需求作为重要的考量因素。只有让他们住得舒适,玩得舒心,还能干得快乐,养老才能“乐融融”。(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魏永刚)
(责任编辑:臧梦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