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脱贫,“富民”之后还需“强县”

2020年04月13日 07:10   来源:经济日报   

  4月11日,吉林省8个贫困县全部实现摘帽。据悉,我国还剩7个省区最后52个贫困县将在2020年摘帽。我国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2019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脱贫成绩巨大。不过,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仍需要高度重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从眼前看,剩余脱贫攻坚任务仍然艰巨,加上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影响,巩固脱贫成果难度很大;从长远看,连续多年的精准扶贫,尽管解决了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但一些贫困县发展的内生动力仍有待增强,“富民”之后还需想办法解决“强县”问题。当前的贫困县摘帽标准,主要针对贫困发生率、脱贫人口错退率、贫困人口漏评率和群众认可度作出评估,对县域经济水平和发展能力没有明确要求。

  从产业特点看,近年来贫困地区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群众增收的主力军。目前,很多贫困县的扶贫产业是以养殖、种植、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家庭手工作坊等为主的低税收、零税收产业,有的还需要予以财政补贴。

  从后续投入看,近年来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水平明显改善,群众吃水难、行路难、就医难、上学难、用电难等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但基础设施维护、基层公共服务设施运行、特殊贫困人口政策兜底等方面还需要持续投入。这些支出项目,有的需群众自己负担,有的运营企业可以解决,有的靠上级财政统筹安排,但很多项目还需县级财政配套资金。

  中央明确要求,对退出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要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通过严格落实“四个不摘”,扶上马送一程。不过,要充分认识到,在“后扶贫时代”,原贫困县花钱的地方还很多,但“挣钱”的能力却不强。若要相关地区县级财政宽裕,既要围绕“节流”减负担,也要立足“开源”想办法。一方面,要在贫困县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维护运营、兜底政策等方面进一步建立完善多级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减轻县级财政压力;另一方面,要从优化县域产业格局、壮大县域实力等方面做文章,为县域经济强筋壮骨。

  前不久召开的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指出,东西部扶贫协作要立足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化区域合作,推进东部产业向西部梯度转移,实现产业互补、人员互动、技术互学、观念互通、作风互鉴,共同发展。这既是对当前脱贫攻坚工作的要求,也为贫困地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在脱贫之后的“过渡期”内,除了要继续落实“四不摘”之外,对原贫困地区还需在“四帮扶”上继续发力:

  帮技术。贫困地区群众缺技术,产业更缺技术。因此,除了在劳动力技能培训上继续帮扶外,还可以将一些先进技术成果因地制宜引入贫困地区落地开花结果。一项技术成果落地转化,往往可以带动一个产业发展甚至催生整个产业集群,将为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超级能量”。

  帮产业。随着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的改善,昔日制约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的区位劣势、交通短板已逐渐补上,同时自然资源、劳动力、土地等要素优势也将日益凸显,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正逢其时。

  帮理念。贫困地区经济欠发达,除了客观因素,很多时候是因为理念不先进。东部发达地区在产业政策、营商环境、经营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和先进理念。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个愿教,还得一个愿学,贫困地区的领导干部、企业家若能真正将先进经验、理念学透学实,营造出优质的产业环境,何愁投资不来,产业不兴?

  帮人才。经济实力的提升,归根到底,还是要靠人才这个核心竞争力。因此,贫困地区要营造优质的引才、育才、留才环境,一方面要自己努力培养本土人才,让他们能够才尽其能、脱颖而出;另一方面,要引进外部人才,让他们能够才尽其用、建功立业。东部发达地区既要在挖走西部人才时“手下留情”,也要对优秀人才驰援西部时“高抬贵手”。(作者:陈发明)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

高质量脱贫,“富民”之后还需“强县”

2020-04-13 07:10 来源:经济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