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初步核算,201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990865亿元,比上年增长6.1%,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到14.4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0892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到10276美元,首次突破1万美元大关。总体来看,我国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大国发展基础不断巩固,实现高质量快速发展。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造成较大冲击,扰乱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步伐。与此同时,我国各地各部门陆续出台减税降费、租金减免、财税金融等一系列强有力政策措施来对冲疫情影响,进一步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在疫情防控的同时逐步释放出发展潜力和增长动能。
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是短期的、可控的。在企业逐步复工复产、疫情逐渐好转的态势下,我国经济会逐渐走上平稳发展的轨道。
从需求端角度看,我国具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2019年我国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89.0%,其中,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为57.8%。消费作为稳定我国经济运行的压舱石,是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大动力。在我国人均收入持续提升和居民消费形态不断升级的背景下,我国内需潜力十分庞大且有待释放。随着互联网的加速进步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居民逐渐由线下消费转向线上消费。虽然此次疫情使消费需求在短期内受到制约,但进一步激发了居民的新兴消费潜力,不仅丰富了消费途径,也促进了消费新业态的发展。随着企业的复工复产,补偿性消费会加速释放,餐饮、文娱等服务型消费有望在疫情过后迎来回升和反弹,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疫情造成的损失。
从供给端角度看,我国制造业的整体优势十分显著,具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和服务链,制造业规模居全球首位。延迟复工会在短期内对企业利润带来不利影响,导致工业增加值增速变缓,同时疫情使一些医疗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业务激增,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负面冲击。长期来看,企业产能和生产效率的短期停滞有望在疫情过后逐渐恢复,产业结构升级步伐的加快也会进一步扩大内需拉动力。制造业逐渐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已成为大势所趋。此次疫情会加速我国产业在技术创新上的突破,继续保持制造业的整体优势,我国在全球产业链的地位也会进一步得到巩固。
在疫情影响下,我国餐饮、文娱、交通运输、旅游等服务行业受到较大冲击,我国经济运行也在短期内受到一定不利影响。与此同时,一系列新型产业相继涌现,远程办公、在线教育、网上订餐等新业态正在蓬勃发展。疫情的出现使得传统行业和互联网的融合变得十分迅速,制造业和信息化正在加速融合,产业智能化不断加深。数字经济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和活力,为企业复工复产提供技术保障。
近年来,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逐步实施,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较快增长态势,以创新为支撑的经济发展形态和模式不断萌生,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产业结构转型的新动力。2019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值比上年增长8.4%,快于规模以上工业2.7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2.7%,快于规模以上服务业3.3个百分点。
目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持续推进改革和创新的“双轮”驱动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明显,科技创新引领作用不断增强。此次疫情让无数企业抓住创新这个跳板,与互联网实现加速融合,不仅加快企业产业结构升级的速度,也提升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同时疫情也加快了人工智能、5G通信等行业的发展,迎来创新性增长。
总体来看,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只是阶段性的、短期的,不会改变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中国经济在疫情面前展现出了充分的韧性与活力,经济平稳增长的趋势不会改变,综合竞争优势依然存在。中国的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持续优化的经济结构和大力政策支持都是对中国经济长期稳中向好的强有力支撑。
另外,及时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是确保经济恢复平稳发展的关键,当前我们要把疫情防控放在首要位置,努力把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降到最低。同时我们需对中国经济基本面充满信心,相信在疫情得到全面控制后,中国经济的巨大潜力会释放出来,经济发展会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圆满收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