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战疫情,把社区工作做得更扎实些

2020年02月17日 13:4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员梁瑜认为,战胜疫情离不开科技支撑。我们不仅要通过科研攻关研制药物,还要借助成熟的科技手段助力基层防控。事实上,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人工智能、5G、大数据、无人机等已成为最强有力的“武器”,为防控疫情提供着坚强保障。

  眼下,没有比新冠肺炎疫情更牵动人心的了。它像是突如其来的一场大考,考验着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展现着个人的文明素养,也彰显着城市的人文关怀。目前,随着各地返程、复工高峰的到来,大规模的人口流动重新启动,充分做好“外防输入、内防扩散”各项工作至关重要。其中,社区防疫是关键一环。

  社区防控之所以极其重要,是因为社区是社会的细胞和单元,是做好整个疫情防控工作的基础堡垒。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调研指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强调,把社区这道防线守住,就能有效切断疫情扩散蔓延的渠道。要运用大数据等手段,加强疫情溯源和监测。

  当前,疫情防控工作初现成效,其中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从源头上阻断疾病传播的每一种可能。守住社区这道防线,就是为了控制传染源,遏制疫情蔓延,这项工作需要抓实抓细抓落地。近来,从某小区投票禁止医务人员回家,到某地“一刀切”地劝返外地租客,再到一些小区规定“全民不出门”却满足不了人们采买生活必需品的需求,这些现象折射出一些基层干部的科学素养还不够高,“微治理”水平有待提升。

  严格管理理所应当,人性化管理同样重要。共同战“疫”,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需要不断以理性战胜恐惧,以科学凝聚共识,这样才能赢得人民群众最广泛的支持,形成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此外,不容忽视的是,社区作为疫情联防联控的第一线,任务重、时间紧、挑战多,承受的压力也比较大。如何提高基层疫情防控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这就要用好科技的力量。

  战胜疫情离不开科技支撑。我们不仅要通过科研攻关研制药物,还要借助成熟的科技手段助力基层防控。事实上,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人工智能、5G、大数据、无人机等已成为最强有力的“武器”,为防控疫情提供着坚强保障。

  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一是能有效促进信息透明。重大疫情面前,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公开透明地回应群众关切,能够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有效压缩谣言等虚假信息的传播空间,更好地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二是能为基层人员减负,提升基层防控的工作质量和效率,防止瞒报。在上海闵行区古美路街道,企业只要登录街道疫情防控信息填报系统,就能上传企业基本信息、员工信息并完成每日信息更新(当天在岗及体温异常情况等)。街道办无需像往常一样登门或打电话询问,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减少了交叉感染的风险。此外,电话核查方式由于人工的介入,使信息瞒报成为可能。而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应用的信息采集,瞒报风险能够有效降低——在购票实名制等基础上,公安、民航、交通、通信等部门掌握了大量人员流动的后台数据。通过这些数据的实时共享,有关部门能及时掌握从外地特别是疫情重点地区返回本地的人员情况,做到提前核查,使瞒报变得几乎不可能。

  三是能有效服务民生保障。近一段时间以来,政务、医疗、教育等行业疫情服务的网上应用,有力配合了居家隔离等应急举措,方便了人们的学习和生活。

  信息化是社会物质文明的生动体现,信息化参与疫情防控实践,促进了社会应急管理能力和社会治理能力的升级。当前,无论是建立健全区县、街镇、城乡社区等防护网络,还是做好疫情监测、排查、预警、防控等工作,基层一线在联防联控上取得的成绩是扎实有效的,疫情防控的大网正在不断织密织牢。但也要看到,战“疫”至今,我们对新冠肺炎还有很多未知,需要全民参与共同努力去应对。对个人来说,要保持清醒头脑,提高辨别能力,相信科学的力量,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共同营造科学防治、理性应对的社会氛围。对基层治理者来说,则要拿出更多的智慧和担当,把方案想得更周密些,把工作做得更扎实些,进而构筑起群防群治的铜墙铁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梁瑜)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全力做好“保价格保质量保供应”这道战“疫”必答题

     有序推动复工复产 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支撑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

“智”战疫情,把社区工作做得更扎实些

2020-02-17 13:4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