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吴花燕,还消解了什么?

2020年01月16日 07:52   来源:南方日报   子长

  2019年1月13日,24岁贵州女大学生吴花燕因病抢救无效离世。与这则不幸消息相伴随的,还有对相关慈善机构以为吴治病的名义募集的善款使用等种种质疑和争议,让人们在惋惜的同时,不得不追问和反思。

  事后看,吴花燕的整个成长过程有着个体的不幸:幼年丧母,18时父亲又因病去世,与弟弟相依为命,却又因患有心源性水肿、肺源性水肿等多种疾病,身高只有1.35米,体重最重时仅有50多斤。与此同时,在被查出患有疾病前后,吴花燕实际上并未脱离各方的关注。综合《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等报道,从大一入学到住院,学校为她提供的各项帮助约有31740元,住院后又为她发放了政府资助资金和学校助学金,此外还有一份750元的长期低保,就连校园卡使用记录也显示,其在学校食堂的平均花费为早餐2.82元、中餐6.19元、晚餐6.24元。

  争议从何而来?恐怕就是那些围绕吴花燕的被遮蔽的事实与悲情渲染所致。“43斤、1.35米”,当这样一名24岁的女性站在任何人面前时,都会激起对方的同情与好奇。然而,如此发育状况是否由长期吃辣椒拌饭引起的营养不良所致,真实状况又是怎样的?要回答这样的追问,需要的是基于事实的因果逻辑,而不是片面的想象。当传播者把缺乏事实支撑的吴花燕的标签化形象带入公众视野,就已然为争议埋下了种子,这本身就是不负责任的表现。至于一些围观者在此基础上发表毫无根据、上纲上线的指责,则显然有失客观与理性。

  慈善机构为吴花燕筹集治病费用,这本身是善事好事。然而,既然以为吴治病为名开展公益活动,这一做法吴花燕本人是否清晰知晓,到底是真诚关心还是在消费悲情?为什么募捐到100万元善款却只到账2万元,剩下的钱到底是怎么安排的,有无规范透明的管理程序?公众有质疑,与其说是表达了一种不信任,毋宁说也是在追求事实与真相。出现这样的质疑,往往是因为相关机构的作为与公众期待尚有距离,或是曾经留下了令人生疑的记录。而要消除公众的疑虑,就要拿得出过硬的事实而不是自说自话,必须经得起检验。

  吴花燕带着朋友圈留言所展现的善良、坚强和感恩去世了。也许,她不曾想到或从未希望自己的“可怜”被一些人有意无意放大,进而用来消费公众的同情与善意,正如她对一位帮助自己的老师说:“把我写得那样的不堪和伟大……我并不开心,每一张报道发出去我的心口像压着千斤重的石头一样喘不过气来……”守望和关爱是最难能可贵的,但收获信任、激发善意的“事实”必须是真实的。纵容失真,社会的同情心、同理心就会缺少赖以立足的基石;不顾真相渲染悲情,把悲情当生意,则极有可能侵蚀和消解人们的善意。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

“消费”吴花燕,还消解了什么?

2020-01-16 07:52 来源:南方日报 子长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