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换脸”软件引发的法律及科技伦理风险

2019年09月06日 08:17   来源:羊城晚报   阅尽

  由爆红“换脸视频”引发的网络热议近日持续发酵。有法律人士质疑换明星脸有侵权之嫌,更有网友担忧换脸软件用户协议潜藏隐私风险。为此,涉事企业修订了有关协议,并声明称不会存储个人面部生物识别特征信息,也不会产生支付风险等。昨日有消息称,工信部网络安全管理局就相关问题约谈和问询企业负责人,要求其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及主管部门要求,组织开展自查整改。

  只要上传一张自己的照片,就可将其换成明星脸,并活灵活现出现在视频中,这对许多人来说是个有趣而好玩的游戏。但由换脸软件滋生的灰色产业链也开始浮上水面。有记者调查发现,在一些网络平台上,售卖明星换脸的淫秽视频、提供视频定制换脸服务等已成为一门生意。而有些网友亦察觉,该软件最初的用户协议隐藏着一系列的风险,诸如脸部关键信息的隐私泄露,以及个人肖像会否被篡改冒用或滥用等。

  好在网络热议引起监管部门的重视,及时介入并要求整改。涉事企业也很快回应公众的关切,一些平台还下架了相关换脸的智能软件。应该说,“换脸风波”正向好的方向发展。尽管如此,此事触发的法律及科技伦理问题仍需警惕和重视。

  事实上,类似换脸软件已推出数年,也曾引发一些争议,只是没有此次这样影响大。而且过去的关注点多是对明星肖像权的侵权方面。而此次涉事企业的最初用户协议,规定使用软件者需同意并授权相关公司可在全球范围完全免费、不可撤销并可转授权等权利,即自己的脸或自制视频可任由软件开发者运用或改动,这强烈冲击着人们的心理底线,从而引发公众担忧个人权利的共鸣。

  现代科学技术大大拓展着人类的视野,也不断突破现有法律的疆界。诸如大数据的运用,人们在网上购物点餐、叫个网约车,甚至用个导航或在网上检索过,都会“雁过留痕”地融为大数据的元素,进而可能成为某个机构或商家的开发对象。个中其实就有诸多的法律空白。个人数据以及在网上的印痕,是否任何公司均可以任何方式采集?商家使用时是否需经授权?哪些数据未经授权绝不允许随意采集或使用?诸如此类,不仅关乎公民个人的权益,亦可能影响公共网络安全。

  因技术进步带来的科技伦理问题同样不容忽视。此前“基因编辑婴儿”事件曾引发广泛关注,而智能识别人脸技术的泛用,同样隐含科技伦理问题。涉事企业打出的口号是“仅需一张照片,出演天下好戏”,但谁又能知道,“无所不能”的换脸所引发的“蝴蝶效应”又会怎样。它会否像人们担忧的那样,是打开了又一个“潘多拉魔盒”,或被利用来实施网络诈骗呢?类似技术的应用,是否应经过专业的科技伦理审查?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至今,显现出很强的自主性。其既可能造福人类,亦可能破坏甚至毁掉现有社会秩序。因此,我们的法律与科技伦理建设亦必须与时俱进。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

警惕“换脸”软件引发的法律及科技伦理风险

2019-09-06 08:17 来源:羊城晚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