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相亲平台“成人之美”变成“劫人之财”

2019年08月09日 14:42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短信电话狂轰滥炸”“不签协议想走难,上厕所都有人跟着”“推荐时说学历是本科,见面变专科了”……近来,不少相亲者向“新华视点”记者投诉,部分开通了线上平台的相亲机构在线下大搞“轰炸式”推销、“绑架式”签约、“凑数式”服务,严重损害消费者权益。 

  无法摆脱“卖服务”的老套路

  网络时代,这些相亲平台能够集纳海量有意向相亲的单身男女信息,这本来可以为广大单身男女提供一个交友、相亲的平台,但一些相亲平台却偏离了服务属性,比如设立各种消费陷阱,花招出尽,只是诱导消费者消费。有的相亲平台还变成了犯罪的温床,比如随着婚恋交友网站的兴起,婚恋诈骗案呈多发态势。【详细

  随手在平台注册一个账号,就可能招致“轰炸式”的电话骚扰和到店不买服务想走难的噩梦,这说明一些相亲平台表面上打的是互联网、大数据相亲的旗号,但实质上依然是线下“卖服务”的老套路。更重要的是,这种套路中还夹杂着“强买强卖”的嫌疑,可谓层层设“陷”。诸如先交钱签字才能看合同,口头承诺与合同条款不符,合同条款与后续服务不匹配等操作手法,明显与诚信经营和相关法律的规定不符。诚如法律人士指出的,相亲机构在当事人没有看到合同具体条款、未被告知服务具体内容和价格的情况下就要求在iPad上签名,已涉嫌违法。【详细

  还在打法律法规的“擦边球”

  这类操作之所以在相亲平台成了一种普遍情形,有两大主要原因。首先从利益动机来说,这反映出一些平台还是无法克制“赚快钱”的冲动,急于把用户规模“变现”——哪怕是用违法的方式。那些潜在的用户不过是被当作“待宰的羔羊”,而不是平台标榜的服务对象。一定程度上说,这不啻为相亲机构对单身人士的一种利益围猎和对婚姻焦虑的精准收割。

  其次,从客观环境来看,一些相亲机构也精准利用了部分单身人士的心理弱点。单身人士往往遭遇催婚的压力,而在相亲平台上寻找对象,也始终带有某种“隐私”意味,这让部分人即便是明知道上当受骗,也往往“忍气吞声”,而很难用行动去维护自己的权益。由此,部分相亲机构也就变得有恃无恐。【详细

  值得注意的是,婚恋网站和APP存在问题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侵害消费者权益的手法也在更新换代,更有些隐含着大量的淫秽色情内容,涉嫌严重违规违法。近十年来,每年都有大量婚恋网站因此被强制整改甚至直接关闭。经过十数年的发展,婚恋网站已经逐步摆脱了粗放无序的发展模式,整体运营更趋合规合法。但在数量庞大的单身群体构筑出来的巨大市场面前,有些网站为了抢夺客户,还在打法律法规的擦边球,沉浸在灰色地带不能自拔。【详细

  不能任由“牵红线”变“行骗陷阱”

  除监管部门要加大查处和打击力度,并逐步健全对网络婚恋市场的审批和监管制度,婚恋网站的用户也要增强防范意识。一是选择信誉度高的网站,二是遇到被套路的情况要及时举报投诉。正如一些调查指出的,很多单身青年对在婚恋网站交友不能正确认识,自卑心理严重,羞于向他人提及,宁肯损失几百块钱也不愿把“糗事”公之于众。婚恋网站正是抓住这一心理大做文章,只要不太过分,最后就能在不了了之中徒增收益。【详细

  在法治社会,不能任由这些无良相亲平台横行,需要加大惩治力度,增加无良相亲平台的违法成本,要用法治来“填平”相亲平台的“消费陷阱”,来遏制相亲中介机构乱象。让相亲中介机构能够真正帮助更多“有情人”成为“眷属”,能够“成人之美”,当好“牵线红娘”的角色,而不能打着“成人之美”的幌子行欺骗之实。【详细

  微言大义: 

  @爱做梦的猫猫咪呀:刚被一家相亲平台打电话骚扰,员工真敬业,七夕晚上都不闲着!

  @Jessie烟雨:我有个女同学被迫接受几万的相亲合同,后来一个男人都没有见到。

  @哎rouLee家公子:好多相亲平台都是坑钱的。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诱导消费、霸王条款、服务承诺不兑现……种种行业乱象,显示出相亲平台亟待规范的地方仍然很多。尤其是在屡屡遭到消费者投诉之后,这些相亲平台更应及时审视自身经营行为。针对网络婚恋市场存在的问题,相关部门应及时查处并形成监管机制,以防止“成人之美”变成“劫人之财”。与此同时,消费者在面对相亲平台的推销攻势时,也应尽量保持理智,不要相信花了更多的钱就能觅得“良配”,“有缘人”仍要靠自己争取。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臧梦雅)

精彩图片

防止相亲平台“成人之美”变成“劫人之财”

2019-08-09 14:42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