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莫让“电商专供”成低劣商品代名词

2019年06月20日 07:31   来源:经济参考报   

  “618”电商大促,各大电商平台、商家做足了声势。然而,据媒体报道,有不少消费者反映,网上搜到同品牌同款商品的价格虽然便宜不少,但实收物件的质量与实体店有差距。相关专家表示,很多商品为品牌的“电商专供”款,“电商专供”商品并非假货,但部分商品存在“低价劣质”等问题,而消费者在标识不明的情况下,容易被“电商专供”商品“套路”。

  网民指出,如果“电商专供”变“电商专坑”,不仅侵害消费者权益,最终也会影响商家或企业的品牌形象。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监管部门和平台商家应坚持“线上线下一致”原则,让人们在网上安心消费,促进电商健康发展。

  网民“杨玉龙”表示,电子商务法第十七条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应当全面、真实、准确、及时披露商品或者服务信息,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商家声称“电商专供”与实体店同款,事实却并非如此,已然是违背商业道德的欺诈之举。

  业无信不兴,网民“张子谕”认为,电商企业须将不同渠道销售商品的功能、属性、质量等差异明确告知消费者,充分尊重和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对电商平台出现的违法行为,可以利用大数据、AI技术进行精确管理。要把电商企业的违法、失信行为纳入征信系统,让失信企业真正有“痛感”。

  网民“王洪涛”建议,电商平台应承担对入驻商家的监督责任,对“劣质”商品开展更有针对性的整治。电商和实体商家在法律权责上的统一,是市场公平竞争的要求。平台型企业在维护消费者权益方面承担责任,努力消除隐患是企业承担责任的应有之义,电商平台不应特殊。随着电商发展的规范化,在监管方面,线上线下应该统一相关标准,这不仅有利于电商持续健康发展,更有利于流通领域各业态公平竞争,共同为新消费作出更大贡献。

  (记者 李奕蕾 整理)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短视频购物平台不是法外之地    2019年06月18日
  • ·动力电池回收须完善溯源管理    2019年06月06日
  • ·5G商用加速社会数字化变革    2019年06月05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