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乘客启动紧急制动致地铁停车须警醒

2019年06月13日 10:24   来源:东方网   杨玉龙

  6月11日22时左右,杭州地铁1号线开往下沙江滨方向的一列列车在地铁彭埠站刚刚启动准备出站时,有乘客在车厢内突然启动紧急制动,导致停车后车门无法正常关闭。随后,杭州市地铁集团新浪微博“@杭州地铁官方”发布消息确认此事。(6月12日澎湃新闻)

  毋庸置疑,紧急制动装置是在重大突发状况才可以启用的,非法使用须负法律责任。据《杭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禁止擅自操作有警示标志的按钮、开关装置,非紧急状态下动用应急或者安全装置;违反规定的,由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200元以下罚款;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罚;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由此可见,乘客乘坐地铁不能忽视法律约束,此事件中,启动紧急制动的乘客,无论是故意还是无意,均是违规之举。不仅导致该列车车门无法正常关闭,且为配合运营调整,部分列车短暂停留。这不仅对地铁运营带来影响,更增加了安全隐患。比如,紧急制动会导致乘客恐慌,乃至于造成踩踏事件,甚至诱发人员伤亡。

  因非法启动紧急制动按钮被追究法律责任的就有过。比如,2017年8月12日,武汉一男子在地铁江汉路站擅自按动站厅紧急制动按钮,造成行车影响,被行政拘留5天。去年4月3日,南京一名女子在地铁一号线玄武门站车厢内拨动紧急解锁装置,导致列车发车延误30秒左右,因其为精神病人,地铁警方做出不予处罚的决定,但仍有警示意义。

  规避此类现象的出现,一则需要每位乘客增强法律意识与安全意识。诚如前述,如果启动紧急解锁装置,导致了地铁运营安全威胁、地铁运营事故等严重后果,当事者将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轻则拘留、重则民事责任。而且,这样的不守规矩乘客,也难免会受到信用惩戒,比如,纳入乘客黑名单等,从而给自己出行带来不便。故此,对此不能大意。

  二则也需要相关知识的普及。比如,尽可能让更多的乘客知晓启动紧急解锁装置的正确情形及方式;还如,面对紧急情况下,乘客如何逃生,或者避免踩踏等知识普及也很重要;再如,也有必要通过典型案件的普及,增强公众的安全意识与法律意识。同时,也可以因地制宜开展一系列安全演练。这些措施做到位了,也能够消弭乘客任性之举。

  三则乘客不仅要管好自己,对于其他乘客的任性行为也应多些怒怼或制止。以此次事件为例,倘若有乘客发现肇事者违规举动,并及时制止,恐怕也不至于造成地铁停车发生。如果乘客积极反馈线索,恐怕在车厢内突然启动紧急制动的乘客早已绳之以法。要知道,自己的“多管闲事”,就或许是救人命的善举,人人皆如此,任性或不法分子定不敢猖狂。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