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抓住垃圾分类契机治理白色污染

2019年06月12日 11:34   来源:北京日报   范荣

  “全球90亿吨塑料制品中,只有9%被回收利用。”在最近召开的某环保论坛上,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会长在发言中剑指塑料垃圾的环境成本之高。触目惊心的数字,甫一发布便引发关注,不少网友惊叹:“塑料正在毁掉我们的家园。”

  环顾四周,塑料制品无处不在。正因便利、质轻、耐磨等特性,塑料一经发明便风靡全球,一度被视为科技之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塑料制品“回收难、降解难、处理难”弊病日益凸显,触目惊心的“白色污染”越来越演化为一场“生化危机”。有调查报告显示:超过270种物种因塑料缠绕而受害,已发现超过240种物种误食塑料致病,其中就包括人类自己。鉴于此,有学者将塑料列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更有不少团体呼吁全面禁塑。

  平心而论,塑料本无原罪,其制品也已是现代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塑料的口碑之所以断崖式下滑,是因为相较全球每日以百万吨速度上涨的生产消费量,塑料废弃物的回收处理严重滞后。且不说很多塑料废弃物回收难度大,即便对于可再利用的少部分,世界各国也没有建立起成熟的垃圾处理系统,大多都是一烧了之或深度填埋。前些年,许多国家出台“限塑令”,但也仅是立足流通渠道管住了“白色污染”的冰山一角。更具迷惑性的是,一些发达国家顶着“垃圾处理先进”的光环,实则将数量庞大的垃圾源源不断“出口”甩锅到发展中国家。如此种种,无不说明在塑料废弃物回收处理上,人类做的还是太少。

  有学者预言,到2050年,全球塑料垃圾比海洋鱼类的总重还多。这样的论断或许夸张,但着实点出了一个问题:对塑料废弃物的处理方式到了必须革新的时候。垃圾只是放错位置的资源,有先行者尝试把生活废塑料制作成了隔音材料、电视机壳、汽车壳等,效果不错。但要看到,白色垃圾再次进入经济循环,显然是建立在有效分类的基础之上。在这方面,中国还有不小差距。前些日子,习近平总书记对垃圾分类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各地在落实层面正拿出“细招”“狠招”。例如,上海正式启动对垃圾分类推进情况的专项监督,北京推动商业楼宇、酒店等经营场所开展垃圾强制分类。可以说,从顶层设计到具体落实,中国的垃圾分类迎来新的契机。下一步,需要社会方方面面都能配合行动,将对“白色污染”的担忧化为保护环境的行动。

  马丁·刘易斯在《绿色幻觉》中写道,“很大一部分人相信,人类的社会和生态问题只有靠重返原始的生活方式来解决”。如是“环保”显然太过极端。但是,只要每个人都能为环保舍弃一点便利,每个人都能自觉践行生态理念,必将集腋成裘,换回更多山清水秀。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