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拿“守成规”当“守规矩”

2019年06月06日 07:00   来源:红网   段官敬

  据《汉书》讲述,曹参代萧何为相国,整日饮酒无所事事,遭人质疑时却辩驳道,“高祖皇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意思说,只要遵循前人定下的规矩,按部就班执行,躺着就能把国家治理好。但宋代思想家洪迈在《容斋随笔》中对此评价,“然以其时考之,承暴秦之后,汉高帝创业尚浅,日不暇给,岂无一事可关心者哉?”。足见,曹参“举事无所变更,一尊萧何约束”的做法表面上看是“守规矩”,实际上经不起推敲和审问的“守成规”。

  原本不搞“人走茶凉”“后任不买前任账”的政策断档,尤其是为了持续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的政策延续性,一如既往执行上任制定的计划部署应该值得肯定和褒奖。但打着“守规矩”的旗号,行坐享其成、得过且过的“守成规”之实,甚至“躺在他人的功劳簿上”或“前人栽树的树荫下”睡觉,那就坠入了“不作为、不想为”的泥潭,难逃“庸政懒政怠政”嫌疑。

  史料记载,清朝嘉庆皇帝治国理政推崇“体皇考之心为心,本皇考之治为治”,每天办事裁决都参照“康熙实录”,囿于恪守“法祖”、缺乏主见、脱离实际,导致朝政昏暗、死气沉沉。古人常说,“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社会环境、形势背景发生变化,行事举措、工作方法自然也须升级换代,甚至在现有经验基础之上进行创新和突破。可知,“守成规”心态是能力平庸、思想守旧、精神萎靡的折射和呈现。

  在现实工作中,同样不乏少数党员干部患上“守成规”依赖症。比如有的信奉“拿来主义”,无论遇到什么问题、碰到什么任务,就想起找“惯例”“以前怎么搞就怎么搞”;还有的沉迷“经典主义”,一旦某个领域出了亮点、成了先进,以此作为一切工作的“标准答案”和“范文样本”,企图“一招鲜吃遍天”;又有的习惯“搬运主义”,执行上级精神、推动工作落地甘当“二传手”,做文件和会议的“搬运工”,抓落实搞“上下一样粗”。

  上述情状,看似规规矩矩、老老实实、勤勤恳恳,骨子里却平平庸庸、简简单单、虚头巴脑。其实“守规矩”强调的履职尽责、干净用权、遵守纪律等,与墨守成规、呆板滞后、画地为牢明显不同。个别党员干部之所以“揣着明白装糊涂”,把“守规矩”曲解为“守成规”。无非是本领不到家、没有“金刚钻”,在前人走过的路上不能“开辟新疆土”,于是干工作只能“重复昨天的故事”;要么是“软骨病”泛滥,害怕啃不了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的“硬骨头”,于是不愿想新办法、借鉴“老套路”,中规中矩既不求成绩、也不求犯错。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习近平总书记曾告诫领导干部增强创新本领,“面对新情况新问题,不是凭经验翻老黄历,不是循旧历找教科书,而是努力想新办法、找新出路、创造新经验、开创新局面,并且掌握创新的内在规律和诀窍,从而不断提升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党员干部须在恪守党纪国法的“守规矩”前提下,善于冲破固化藩篱、打破思想定式,戒除循规蹈矩、庸碌无为的“守成规”思维,焕发创新意识和创造理念,敢于为干事创业、服务群众打开新窗户。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