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多年的接续奋斗,中国农大师生改写了曲邑北乡的苦难史,将老碱窝化作了米粮川。说起当年的改土治碱,村民们都说,在中国农大师生之前,曾有许多工作组信心百倍地来,垂头丧气地走,被他们称为是“飞鸽牌”;没想到后来来了中国农大这个“永久牌”。
中国农大还真是个“永久牌”!自改土治碱工作开展以来,中国农大师生就再没离开过曲周,他们在接续奋斗中形成“责任、奉献、科学、为民”的精神。这种精神又在一代又一代中国农大师生的接力中发扬光大,指引更多奋斗者创造着新的辉煌。
中国农大师生与曲周当地干部群众一起创造了治理盐碱的好成绩。但是,盐碱地治理完成后,他们并没有功成而退,而是紧接着又投身于当地农业发展中,接力棒就这样在一代代中国农大师生手中传递着。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在中国农大师生的持续帮助下,曲周人已由“吃饱”转为“吃好”,现在的他们更是在努力向绿色发展迈进。中国农大师生在科学助力曲周发展的过程中,也收获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培养出大批杰出农业人才。
中国农大师生帮扶曲周的接力棒之所以能够持续传递,是为国为民的责任使然,是无私奉献的品格使然,是科学的意义使然,是为民的情怀使然。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中国农大师生面临的具体问题会随着时间的流转而不断变化,但他们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放在首要位置的信念没有变;不求名利,默默耕耘的初心没有变;用科学工具解人民群众之所急的工作方法没有变。由此,取得出彩的成绩自然也不会变。
一路走来,在曲周服务的中国农大师生,由赤脚蹚水走进张庄村的教师们,改变为现在在科技小院里同吃同住、服务农民的专硕研究生。在曲周工作的目标任务也由治理盐碱解决温饱,变成了推动农业生产转型、促进绿色发展。这些年来,一代代中国农大师生稳稳地接过薪火相传的接力棒,与曲周人躬耕稼穑、携手前行。带着前辈余温的接力棒是沉甸甸的,握在手中,激发力量。中国农大师生理实并重、扎根基层,深入实践、奉献社会。正如在科技小院服务的研究生李增源所说,“服务农民过程中遇到困难,我就想想辛德惠老师他们,中国农大来曲周这么多年,我们一定不能给老师丢脸”!
曲周改土治碱、发展农业的成绩是新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农业辉煌成果的一大亮点。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期待曲周更加美丽,成为新时代绿色发展的样板。(作者:于 浩)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