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刘守英:土地活才有城乡融

2019年05月06日 14:15   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   刘守英

  2019年5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构建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角度,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做出了部署。这是考虑到,城乡二元土地制度是影响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障碍,是牵动城乡两个地理空间和工农产业现代化的关键性问题。这些改革举措的提出,既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又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取得了不少新突破。一是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制度正式确立并加快落地,这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又一重大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极大程度提高了农村土地和劳动力的利用效率。2017年底农村土地流转面积增加到了5.1亿亩,占比提高到了37%,其中以入股形式流转的增加到了0.3亿亩。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给农民吃下了长效“定心丸”。二是部分地区在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盘活闲置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等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探索,在保障农民合法居住权的基础上,赋予了农民更多财产权。三是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在试点地区取得明显效果,截至2018年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直接入市1.1万宗、10.6万亩、总价款290亿元,腾退零星闲置宅基地18万户、11.8万亩,受到了农民普遍欢迎。不少成功经验纳入了《土地管理法修正案(草案)》,拟以法律形式固化。

  与此同时,距离建成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薄弱环节在于,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仅局限在33个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地区探索;农村产权还很模糊,缺乏清晰准确的文本记录;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尚未建立,产权资本化和退出通道不畅。这导致土地增值收益在城乡间分配不公,长期“取之于农、用之于城”,农村的地自己用不上、用不好,农民和村集体的收益难以实现。我国城市建设的很漂亮,其中一个重要资金来源就是土地出让收入,而拥有土地产权的农村和村集体收益却得不到保障。

  落实好《意见》,核心是要夯实土地的产权基础,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一是推进要有序,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来实施。《意见》提出,到2022年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基本建成,到2035年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全面形成。目前,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尚处于在部分地区开展试点的阶段,未来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开的路径和时间节点,要视《土地管理法》修改情况和国家统一部署而定。

  二是推进要稳慎,严守底线、防范风险。在推进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的过程中,要严格守住土地所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底线。绝不能把集体所有制改没了、耕地改少了、农民利益受损了。此外,也要重点守住生态保护红线,守住乡村文化根脉,高度重视和有效防范各类政治经济社会风险。

  三是农民为主体,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土地制度改革事关农民的切身利益,要以维护农民基本权益为底线,绝不能代替农民做主、强迫农民选择,真正让农民切实得到改革红利。

  四是前提要满足,不能一哄而上、随意变更用途。要把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的基础做扎实,确保待入市土地符合空间规划、用途管制和依法取得,不得突破现有规划,不得随意改变用途,不得出现违法用地行为。

  落实好《意见》,重点是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改革完善承包地制度。土地稳了心才定,要进一步让农民吃上定心丸,抓紧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要平等保护并进一步放活土地经营权,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更可靠的制度保障。需要注意的是,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性质不能改变,承包地的农业用途不能改变,农民的利益要得到充分的保护。要坚持宜大则大、宜小则小,不搞一刀切的规模经营。

  二是建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对盘活用好农村资源资产,进而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非常重要。为加快释放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发展红利,放开搞活乡村经济,为实现产业振兴提供安全有保障的物理空间,要按照《意见》精神,加快完成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并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用途管制和依法取得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允许就地入市或异地调整入市;允许村集体在农民自愿前提下,依法把有偿收回的闲置宅基地、废弃的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转变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推动城中村、城边村、村级工业园等可连片开发区域土地依法合规整治入市;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地上建筑物所有权房地一体、分割转让。

  三是稳慎改革农村宅基地制度。农村闲置农房放在那里任其破败是一个大问题,利用起来却是一笔大资源,可重点结合发展乡村旅游业适当放活一些。要按照《意见》精神,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房屋;在符合规划、用途管制和尊重农民意愿前提下,允许县级政府优化村庄用地布局,有效利用乡村零星分散存量建设用地。需要注意的是,城里人到农村买宅基地这个口子不能开,按规划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这个原则不能突破,要严格禁止下乡利用农村宅基地建设别墅大院和私人会馆。(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刘守英)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刘守英:土地活才有城乡融

2019-05-06 14:15 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

  2019年5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构建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角度,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做出了部署。这是考虑到,城乡二元土地制度是影响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障碍,是牵动城乡两个地理空间和工农产业现代化的关键性问题。这些改革举措的提出,既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又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取得了不少新突破。一是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制度正式确立并加快落地,这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又一重大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极大程度提高了农村土地和劳动力的利用效率。2017年底农村土地流转面积增加到了5.1亿亩,占比提高到了37%,其中以入股形式流转的增加到了0.3亿亩。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给农民吃下了长效“定心丸”。二是部分地区在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盘活闲置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等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探索,在保障农民合法居住权的基础上,赋予了农民更多财产权。三是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在试点地区取得明显效果,截至2018年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直接入市1.1万宗、10.6万亩、总价款290亿元,腾退零星闲置宅基地18万户、11.8万亩,受到了农民普遍欢迎。不少成功经验纳入了《土地管理法修正案(草案)》,拟以法律形式固化。

  与此同时,距离建成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薄弱环节在于,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仅局限在33个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地区探索;农村产权还很模糊,缺乏清晰准确的文本记录;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尚未建立,产权资本化和退出通道不畅。这导致土地增值收益在城乡间分配不公,长期“取之于农、用之于城”,农村的地自己用不上、用不好,农民和村集体的收益难以实现。我国城市建设的很漂亮,其中一个重要资金来源就是土地出让收入,而拥有土地产权的农村和村集体收益却得不到保障。

  落实好《意见》,核心是要夯实土地的产权基础,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一是推进要有序,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来实施。《意见》提出,到2022年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基本建成,到2035年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全面形成。目前,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尚处于在部分地区开展试点的阶段,未来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开的路径和时间节点,要视《土地管理法》修改情况和国家统一部署而定。

  二是推进要稳慎,严守底线、防范风险。在推进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的过程中,要严格守住土地所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底线。绝不能把集体所有制改没了、耕地改少了、农民利益受损了。此外,也要重点守住生态保护红线,守住乡村文化根脉,高度重视和有效防范各类政治经济社会风险。

  三是农民为主体,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土地制度改革事关农民的切身利益,要以维护农民基本权益为底线,绝不能代替农民做主、强迫农民选择,真正让农民切实得到改革红利。

  四是前提要满足,不能一哄而上、随意变更用途。要把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的基础做扎实,确保待入市土地符合空间规划、用途管制和依法取得,不得突破现有规划,不得随意改变用途,不得出现违法用地行为。

  落实好《意见》,重点是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改革完善承包地制度。土地稳了心才定,要进一步让农民吃上定心丸,抓紧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要平等保护并进一步放活土地经营权,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更可靠的制度保障。需要注意的是,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性质不能改变,承包地的农业用途不能改变,农民的利益要得到充分的保护。要坚持宜大则大、宜小则小,不搞一刀切的规模经营。

  二是建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对盘活用好农村资源资产,进而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非常重要。为加快释放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发展红利,放开搞活乡村经济,为实现产业振兴提供安全有保障的物理空间,要按照《意见》精神,加快完成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并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用途管制和依法取得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允许就地入市或异地调整入市;允许村集体在农民自愿前提下,依法把有偿收回的闲置宅基地、废弃的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转变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推动城中村、城边村、村级工业园等可连片开发区域土地依法合规整治入市;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地上建筑物所有权房地一体、分割转让。

  三是稳慎改革农村宅基地制度。农村闲置农房放在那里任其破败是一个大问题,利用起来却是一笔大资源,可重点结合发展乡村旅游业适当放活一些。要按照《意见》精神,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房屋;在符合规划、用途管制和尊重农民意愿前提下,允许县级政府优化村庄用地布局,有效利用乡村零星分散存量建设用地。需要注意的是,城里人到农村买宅基地这个口子不能开,按规划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这个原则不能突破,要严格禁止下乡利用农村宅基地建设别墅大院和私人会馆。(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刘守英)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责任编辑:邓浩)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