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资金安全“第一道防线” 投资应多问几个为什么?

2019年04月19日 07:17   来源:经济日报   

  近日,北京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发布的《关于互联网金融消费者金融投资的风险提示》提到,当前,金融服务、金融产品日趋复杂,呈现技术性、规模性、草根性、传染性和隐蔽性等特点,互联网金融行业违法违规现象较多。金融消费者应提升自我保护意识和风险识别能力,树立正确的投资和消费理念,提高识别虚假信息、防范投资风险、保护资金安全的意识和能力。

  长期以来,无论是监管部门还是行业企业,都在不断采取措施加强对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保护。但是,金融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更为重要,因为消费者是保障自己资金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要想筑牢资金安全的“第一道防线”,需要金融消费者提升个人金融素养,具备基本的金融常识,熟知投资理财、储蓄保险、证券投资等业务中常见的金融概念。这实际上就是要求金融消费者对自己购买的理财产品“心里有数”,不能闭着眼睛就买,尤其对一些宣称“收益率高、风险极低”甚至没有风险的互联网金融产品要多一个心眼。要纠正刚性兑付的错误投资观念,对于自己心里没底的产品,要做到宁可不投也不滥投。

  近年来,随着各种社交软件的快速发展,金融诈骗团伙也增添了很多新式诈骗手段,尤其是微信诈骗层出不穷。面对这些情形,“多问几个为什么”是一种可操作的应对方法,为什么能有这么高的收益?为什么没有风险?此前,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就在陆家嘴金融论坛上警示过投资者,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超过6%就要打问号了,超过8%就已经很危险了,超过10%那就要做好损失全部本金的准备。

  因此,投资者要提醒自己,任何金融产品都有风险,收益越高风险越大,还要避免贪图便宜盲目跟风。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风险提示中也提到,金融消费者要增强非法金融广告识别能力。在接触广告时,应通过“多问、多想、多学”来增强自身辨别能力。具体来讲,金融消费者应当确认其是否取得相应的金融业务资质;还应核实金融广告的内容是否与其所取得的金融业务资质保持一致。务必认准“百分百本息保障”“无需征信报告,24小时放款”等虚假广告特征。

  眼下,现金贷整治虽在进行中,但仍有犯罪分子违规放贷,通过一些夸大宣传和诱导,将资金投放给不合格的申请人,并收取高额利息和手续费,让借款人不堪重负,更有甚者通过野蛮催收造成恶劣社会事件。

  对金融消费者而言,务必要抵制此类过度消费的宣传,只有回归理性消费,警惕不良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才能筑牢资金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债务的出现并非偶然,不良的消费习惯正是此类债务出现的元凶。上述风险提示中也强调,个人和家庭要学会跟踪和评估自身的债务水平,养成防患于未然的意识,手中要留有应对突发事件的流动性资产。金融消费者可采用经验法则,为个人或家庭负债划定警戒线,回归理性消费。警惕过度消费引发资金断流,陷入“套路贷”圈套。

  此外,金融消费者还应当增强金融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提升防范风险技能,谨慎识别线上线下各类渠道的借贷广告。一方面,要认真了解其服务说明及合同条款,留存相关证据;另一方面,要选择正规金融机构办理相关金融业务。通过正规渠道,并咨询专业从业人员,再结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谨慎做出金融业务选择。多方信息核实、识别不法分子的仿冒、欺瞒手段,以避免掉进陷阱。(作者:钱箐旎)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