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24小时内,不少中国网友见证了两个“黑洞”。第一个是由欧洲南方天文台公布的首张黑洞照片;第二个则是由这张黑洞照片引发的版权“黑洞”之争。
媒体报道称,在首张黑洞照片公布的第二天,视觉中国网站上就出现了这张照片,并注明此图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致电或咨询客户代表。但发布者欧洲南方天文台的官网则显示,只要标注来源,全世界都可以用。言下之意,视觉中国对黑洞照片并没有独家版权,更无权借此索取版权使用费。
这一被“打脸”的信息,随即引发自媒体和媒体的跟进解读,更多对视觉中国诸如“敲诈式维权”的吐槽被爆出。其中不乏一些官方账号和企业账号。
最新消息显示,天津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已依法约谈网站负责人,责令该网站立即停止违法违规行为,全面彻底整改;国家版权局也发声,称重视图片版权保护,依法维护著作权人合法权益。各图片公司要健全版权管理机制,规范版权运营,合法合理维权,不得滥用权利。视觉中国官方微博则在12日凌晨致歉:目前,公司已采取措施对不合规图片全部下线处理,并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自愿关闭网站开展整改,进一步强化企业自律,强化制度建设,提升内容审核的质量,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
视觉中国不经意间遭遇的这轮“黑洞”风波,属于典型的“搭车舆情”。有自媒体喊出“天下自媒体苦视觉中国久矣”,正是击中了不少人的心声,方才将其送上风口浪尖。
在版权保护法律相对完善的今天,“版权需要保护”的常识,无需再强调。这也是视觉中国的版权生意成立的一个前提。甚至一定程度上说,以视觉中国为代表的部分图片版权代理商,强势的“维权”攻势,也在强化一些媒体和自媒体的版权意识——尽管它的方式和合理边界存疑。
但是,即便在商言商,正如此次黑洞照片的版权“纠纷”所示,视觉中国的版权代理生意中,不可言说,或者说经不起法律审视的可疑之处,可能并不少见。
比如,在向侵权者高价索赔的另一端,视觉中国所标榜的版权图片,是否都获得了严格的授权?像黑洞照片这种“打脸”情形,到底是个例还是习惯性操作?如果一些版权信息不明的图片被随意占为己有并据此获利,那么,视觉中国维权的积极性越高,它可能对真实版权拥有者权利的伤害就越大。这样的商业模式,显然缺乏足够的合法性基础。
事实上,在视觉中国等图片公司崛起的同时,有关摄影师版权无法保障的声音并没有减少。这里面的反差,很可能预示着,摄影师——图片公司——消费者的应然商业链条是断裂的,最大的赢家恰恰是作为“中间商”的图片公司。
再者,做生意也讲究明码标价。在诸多图片版权信息不清晰、又无明显来源的情况下,图片公司既然要收取“中介费”,就应该履行起码的信息告知义务。这一点做不到,就难免留下为消费者设陷的口舌。另外,版权费用的标准到底在哪?向侵权者发诉讼函当然是图片公司的权利,可高额索赔是不是变相“强卖”自己的签约套餐?如何撇清恶意维权的嫌疑?
综合来看,视觉中国所意外遭遇的讨伐,实在难言冤枉。或有观点认为,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视觉中国所抓住的恰恰是一些自媒体低版权意识的弱点。但是,有一个原则得厘清,侵权者不是不该负责,前提是责任大小应有合理界定;维权是正义的,问题是维权的方式也应该合理合法。
当然,此次视觉中国的风波也牵连出其它公司,这反映出问题或不仅仅是某一家公司的问题,而更像是一个行业性的“黑洞”。在自媒体时代图片使用量大增,而版权信息依然严重不对称的大背景下,视觉中国这样的图片公司迅速崛起有其必然性,却也埋下了浑水摸鱼的隐患。
所以,相较于一家公司的改进,此次公共讨论的重心,恐怕还是得落到如何推动版权保护透明化、健康化的轨道上来。版权代理行业,是否应该有专门的规范?版权信息的搜索,是否应该更高效?在摄影师、图片公司和“消费者”之间,是否可以建立更直接的联系纽带?另外,自媒体兴盛,相关平台是否有义务建立一个相对独立但版权信息清晰的图片库?
不过,需要提醒的是,此事说到底是一个法律问题、商业模式的问题,乃至相关版权保护“基础设施”的问题。在讨论中,宜多谈法律和行业规则,而不必上纲上线。引入过多的非法律议题和因素,可能反倒会导致议题失焦,不利于真正推动版权保护水平和相关行业健康程度的提升。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