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禁止辣条,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2019年03月19日 07:51   来源:钱江晚报   项向荣

  今年的央视“3·15”晚会聚焦问题辣条后,很多地方都开展了整治行动。像央视曝光企业所在的湖南平江,对100余家辣条企业进行整治。河南也开展整治校园周边食品安全的“百日行动”。甘肃市场监督管理局日前则下发公告,决定在全省所有校园及周边200米范围内,禁止销售辣条。

  以中小学生为主要消费群体的辣条,历来被称作“五毛食品”。它虽然价格便宜,但却是高油、高盐、高添加的“三高”产品,刺激性也很大,对正在生长发育中的青少年健康不利影响较大。所以,即便是被曝光的几个问题品牌辣条之外,一般的辣条小孩子也是不要吃为好。辣条不仅肆虐于乡村学校,城市中的中小学生也深受其害。试问,杭州中小学旁的小卖部里,不也都是辣条“琳琅满目”?

  对于甘肃决定在全省所有校园及周边200米范围内禁止销售辣条的一刀切决定,叫好的人很多,但是质疑的人也很多,认为这一刀切得还不够狠。很多人认为,200米范围内不能卖,那学生完全可以在200米范围外购买,上下学路上也可以买。虽然,通过提高购买门槛的方式来切断学生接触辣条的部分途径,减少吃到辣条的概率,是值得尝试的方法,但归根到底还是得依靠源头治理。今天辣条要在200米开外,明天方便面要在300米外才能销售,都不是长久之计。学校周围200米禁售是治标不治本,管住源头才是真道理,所谓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那么什么是源头呢?无非有三。第一,生产源头。如央视所呈现的,辣条低廉的价格背后是脏乱差的生产工序,以及没有安全保障的质量。所以监管的重心应该放在那些生产企业上,适度提高惩罚的标准。不仅是辣条,还有其它类似的垃圾食品。一刀切,首先要切的是这些生产企业。

  第二,监管也是源头。还是要说说职能部门,不要等着问题曝光了才出现,毕竟这些问题都不是一天两天了。难免有人要说怪话:“3·15”打假维权一阵风,雨过地皮湿,蜻蜓点水半空中。还有人说,被曝光之后就是“高度重视”,难道平日里对这种现象就可以“高度近视”了?个别人有情绪可以理解,但相关部门还是要把检查食品安全作为日常工作,堵住源头,不要等问题出现后再行动。监管在问题刚出现萌芽时则事半功倍。

  第三个源头,就是处于消费终端的未成年人的食品安全教育问题。在加强治理和监管的同时,还应该增强未成年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如果小朋友们都知道辣条有害身体,即使有辣条钻破层层监管,那又奈何?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