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下载一篇7元的付费论文,却需要先在中国知网充值50元钱,江苏苏州一名大学生刘某将中国知网告上法庭。苏州姑苏区人民法院作出判决:认定中国知网充值中心关于最低充值金额限制的规定无效。目前,中国知网已对收费方式进行了调整。(2月19日《人民日报》)
多一分较真,就多一分进步
在现实观感上,老百姓每逢购物消费,就会感到似乎所有行业都在通过“预付”集资搞“金融”。但无论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还是先给钱后享受,消费者交给商家的钱,都应该获得对应的服务。可如今却是,消费者预付之后就成了待宰的羔羊,这笔钱最后花在了哪,往往成了盲区。工商部门想监管,还面临着没有明确法律依据,或相关规定缺乏可操作性的尴尬。【详细】
知识付费产品的消费者面临维权难,一是大多付费产品价格不高,维权成本相对大,很多人因“不划算”而放弃;二是目前知识付费还没有建立起诸如网购那样的成熟交易体系,且已经售卖出去的知识,消费者还可以进行二次传播和交易,这种权属关系的不明晰、不规范,使得维权存在困难。【详细】
谁给了知网不断涨价的底气?
要搞学术研究就要查资料、要查资料就要上知网、要用知网就要掏钱买单……这些问题说到底,其实就是一个核心矛盾:学术资源公益化的社会需求,和高度集中、高昂收费的商业数据库之间的对垒。
目前,知网已经是中国最大的学术电子资源集成商,收录了95%以上正式出版的中文学术资源。截至2017年底,中国知网拥有机构用户2万多家,个人注册用户2000多万人,全文下载量达20亿篇次/年,网站同时在线用户超过15万人。不过,近年来已发生数起高校因不满知网涨价而暂停续订的新闻,其中不乏北京大学等知名院校。
当我们警惕于滴滴或百度的疑似垄断地位的时候,似乎很少人去思考“写论文必知网”的知网市场地位。有读者戏谑的指出:“我们不生产论文,我们只是知网的搬运工;当我们面临‘免费福利’被取消时,才发现自己已陷入‘无知网不论文’的困境”。赚多少钱,不是原罪的依据。银行也赚钱、石油也赚钱、高速公路更赚钱,真正的问题是知网究竟有没有在赚钱的同时恪守市场公平与正义的底线。这里其实包含三个小小的层面:一是在对散户读者收费的时候,类似“最低消费”的格式条款是否偶发?二是其与公立高校图书馆等公益机构的市场交易究竟该如何“议价”?三是“限定期刊只能与其进行交易”、“限制了博士学位论文的出版与传播”等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详细】
为什么知网具有市场垄断地位?
这个答案,恐怕就要在对知网不断上涨价格不满的学术产品生产机构的身上找了。
学术资源的分享和共享,是现代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的起码机制之一。在现代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学术产品生产的基本架构和整合机制早已建设完成,并且根据现实变化而不断调整和跟进。在这些地方,同一区域内具备相应条件的高校间,学生选课、图书借阅、学术活动早已打破了校际限制,并且已经制度化。同样,学术产品及其资源的分享和共享,则早已成为所有学术研究及其产品生产机构的共同目标以及实际作为。在这样的机制下,由一家学术资源整合单位垄断学术产品资源市场,进而依据这个市场垄断地位随意定价、涨价的行为实可谓天方夜谭。
因此,致知网不仅垄断而且垄断地位益隆者,非知网一己之力所能为,而是众多学术研究及其产品生产机构集体不作为所致。显然,如果各高校间,尤其是如北京大学等学术产品生产大家联起手来,在整合各自资源的基础上,将学术产品及其相关资源互通共享,则将很快出现学术资源市场竞争的新态势,将学术产品的垄断价格向市场均衡价格迫近。【详细】
微言大义:
@star_njust:我的博士论文在上面,一分钱稿费都没给啊。
@Stupid-Cat--:确实知网特别坑,你说你收了费,你给论文作者提成也好呢,直接就用阅读卡买断。
@Seven是yanan:表示从来没收到过稿费,然后下载自己发表的文章还要花钱。
@一纸丹枫:知网垄断造成的问题。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啥是知网?它是国内规模最大、内容最齐全的学术期刊数据库。在政策的支持下,它拥有大量的核心版权资源,随着知识付费时代的到来,它的含金量更是与日俱增,赚钱能力不容小觑。虽然占有市场绝对优势,却是“吃相难看”。最低充值额限制、版权侵权、任性涨价……都存在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嫌疑。市场要有活力,就必须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让用户有更多的选择权,同时,加强市场干预、畅通监督渠道,规范发展。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