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微信QQ布置作业”究竟有何深意?

2019年02月21日 07:20   来源:羊城晚报   耀琪

  近日,媒体再次热议的“教育部明确教师不得通过微信和QQ布置作业,将批改作业的任务交给家长”,持续在坊间发酵。在作业环节普及科技手段,究竟是提高效率的好事,还是弊大于利的做法,值得学校、老师和家长深思。

  教育部的初衷是很明确的,目的是避免出现“学校减负、社会增负,教师减负、家长增负”等现象。确实,在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工劳动正在主动让渡给机器设备来实现。教学劳动尤其是重复性、机械式的工作形态发生蜕变。就此而言,老师的体力劳动在明显减轻,这也是科技进步对人性关怀的贡献。关键是要判断,老师核心使命的含金量会不会也跟着下降。

  当前,在大部分学校课堂,有投影、用PPT、放视频,甚至直接发微信布置作业,都能直接代替粉笔字。这意味着课堂的信息密度和效率是在不断提高的。因为可能连粉笔字板书的缓冲时间都没有了,老师授课和学生接纳几乎实现共时。至于课后的微信群和QQ群,初衷是对短信的一种升级,用于传达学习任务。但是如果让家长深度嵌入,确实也会存在责权不清的问题。

  许多学校都在教育部门的提倡下追求“家校共育”,这个理念是要让孩子实现从学校到家庭360度无缝对接,避免管教真空。但是共育应该是全方位的,不能只理解为家校双方一起来管作业。何况,即使共育,也应有分工。因为《教师法》第七条规定,教师享有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的权利;第八条规定,教师应当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可见,学校和老师应该重点关注学生的读书状态、作业反馈和行为规范,家长重点关注孩子的心灵、态度、习惯和能力等。要让一个远离校园多年的家长熟悉今天孩子作业的一切,真的勉为其难。而微信和QQ群的无节制使用,恰恰开启了压力持续向家庭传导的通道。一个班的作业和成绩,本来是直接反映教师水平的,但因有家长守门、把关,盯作业、批改和修正,使得学生作业看起来都很完美,那无疑是对教学信号的扭曲。又比如学生跟不上课堂进度,老师又不会一对一教育,家长不得不送去机构补课,作业变漂亮了,该算谁的贡献呢?

  正因为家长普遍地投入孩子教育,使得家长成为学校教育的强大后盾。这样的结果,一方面会弱化孩子的内生能力,以至于对自己不负责,因为课后还能靠家长和手机补救。另一方面,也会让某些学校和老师形成一种“家长就该全能”的错觉,这种风气在低幼阶段尤其明显。

  禁止用微信与QQ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旨在敦促已经有些模糊的教学责任归位。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