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禁微信QQ布置作业”究竟有何深意?

2019年02月21日 07:20   来源:羊城晚报   耀琪

  近日,媒体再次热议的“教育部明确教师不得通过微信和QQ布置作业,将批改作业的任务交给家长”,持续在坊间发酵。在作业环节普及科技手段,究竟是提高效率的好事,还是弊大于利的做法,值得学校、老师和家长深思。

  教育部的初衷是很明确的,目的是避免出现“学校减负、社会增负,教师减负、家长增负”等现象。确实,在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工劳动正在主动让渡给机器设备来实现。教学劳动尤其是重复性、机械式的工作形态发生蜕变。就此而言,老师的体力劳动在明显减轻,这也是科技进步对人性关怀的贡献。关键是要判断,老师核心使命的含金量会不会也跟着下降。

  当前,在大部分学校课堂,有投影、用PPT、放视频,甚至直接发微信布置作业,都能直接代替粉笔字。这意味着课堂的信息密度和效率是在不断提高的。因为可能连粉笔字板书的缓冲时间都没有了,老师授课和学生接纳几乎实现共时。至于课后的微信群和QQ群,初衷是对短信的一种升级,用于传达学习任务。但是如果让家长深度嵌入,确实也会存在责权不清的问题。

  许多学校都在教育部门的提倡下追求“家校共育”,这个理念是要让孩子实现从学校到家庭360度无缝对接,避免管教真空。但是共育应该是全方位的,不能只理解为家校双方一起来管作业。何况,即使共育,也应有分工。因为《教师法》第七条规定,教师享有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的权利;第八条规定,教师应当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可见,学校和老师应该重点关注学生的读书状态、作业反馈和行为规范,家长重点关注孩子的心灵、态度、习惯和能力等。要让一个远离校园多年的家长熟悉今天孩子作业的一切,真的勉为其难。而微信和QQ群的无节制使用,恰恰开启了压力持续向家庭传导的通道。一个班的作业和成绩,本来是直接反映教师水平的,但因有家长守门、把关,盯作业、批改和修正,使得学生作业看起来都很完美,那无疑是对教学信号的扭曲。又比如学生跟不上课堂进度,老师又不会一对一教育,家长不得不送去机构补课,作业变漂亮了,该算谁的贡献呢?

  正因为家长普遍地投入孩子教育,使得家长成为学校教育的强大后盾。这样的结果,一方面会弱化孩子的内生能力,以至于对自己不负责,因为课后还能靠家长和手机补救。另一方面,也会让某些学校和老师形成一种“家长就该全能”的错觉,这种风气在低幼阶段尤其明显。

  禁止用微信与QQ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旨在敦促已经有些模糊的教学责任归位。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压岁钱归谁管,考验父母智慧    2019年02月12日
  • ·莫让低价网课冲昏头脑    2019年02月02日
  • ·疯狂囤网课须防“消化不良”    2019年02月02日
  • ·特别的“家长会”,值得反思    2019年01月28日
  • ·小学生争相购买奖状 让谁汗颜?    2019年01月28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