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读懂“年度育儿账单”背后家长的焦虑

2019年02月12日 07:23   来源:红网   维扬书生

  过年前,杭州观成中学设计了一份特别的调查表,在放寒假时以邮寄的形式送到全校每一位家长手中,由家长和学生一同填写完成后上交。这是一份“年度育儿总结”,也是一份“年度育儿账单”。现在,这份调查有了结果。让人吃惊的是,在杭州养育一名初中生,每个家庭的平均支出竟高达88000元!(2月11日《钱江晚报》)

  2017年,一篇题为《月薪3万,还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的文章在朋友圈里刷屏,一位月薪3万的企业高管妈妈吐槽,最近却连买衣服都没钱买了,原因就是上五年级的孩子放暑假了!女儿去美国游学20000元,平时在家需要请阿姨照顾5000元,7月份钢琴考级2000元,游泳班2000元,英语、奥数、作文3科培训班6000元。一个暑假就花了三万多!

  与此新闻一样让人震惊的是,杭州养一名初中生平均一年要花8.8万!一年花8.8万虽然没有一个暑假花3.3万那样让人惊掉下巴,但8.8万元对于很多工薪家庭来说,绝不是一个小数目。

  笔者注意到,杭州的这份“年度育儿账单”中有六个大项——学习类、生活类、休闲娱乐类、亲子沟通类、家校联系类和陪伴类。包括补习班费用、书籍资料费、饮食费用、旅游出行费用,家长在初中阶段最大的一笔育儿投入是培训班,平均每年2.2万元,最高的达每年6.25万元。

  报道中提到,那位一年为孩子读培训班花掉6.25万元的家长,给孩子报了语文、数学和科学三门课的补习班,每次2小时的课,费用是500元一次。三门功课加起来,就要支付6万多元。家长无奈地说:“其实我们压根不想给孩子补课,但是身边的人都在补,如果我们不补,不就被落下了吗?2019年已经把语文的培训班停掉了,只补习数学和科学。”

  可见,“年度育儿账单”上写满了家长的无奈。

  也许有人要问:家长为什么要花那么多钱给孩子上培训班呢?因为“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早已深深地根植在大多数家长心中,他们你看我、我看你、谁都不愿意让孩子落在别人后头,连孩子自己也觉得,那些成绩好的同学都要上那么多补习班,他不上的话就更落后了。家长和孩子像着了魔一样,被社会上那阵强劲的补课风裹挟前行,一个报名,个个报名, 在这种语境下,培训班、有偿家教生意何能不火爆?

  说白了,“年度育儿账单”背后是家长对孩子学业和前途的过度焦虑。

  养育一名初中生,一年要花费8.8万,这对一个工薪家庭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经济负担,家庭其他成员的各种开资被大大压缩了,生活质量也会大大降低。更为要命的是,一年8.8万,不一定能换来父母想要的结果。笔者身边就有现成的例子:有的家长在菜场买菜时与菜贩子分分计较,可在花钱给孩子找家教上却一掷千金,几年下来,有偿补课的钱花掉几万,孩子成绩却一落千丈。

  其实,稍微懂点教育规律的人都知道,与其花大钱让孩子上培训班,不如引导孩子在课堂上认真听讲,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孩子在课堂上把该学得知识都掌握了,课后按照老师的要求做好复习和巩固,家长还要花那么多冤枉钱给孩子补课吗?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压岁钱归谁管,考验父母智慧    2019年02月12日
  • ·莫让低价网课冲昏头脑    2019年02月02日
  • ·疯狂囤网课须防“消化不良”    2019年02月02日
  • ·特别的“家长会”,值得反思    2019年01月28日
  • ·小学生争相购买奖状 让谁汗颜?    2019年01月28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