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因为“丁香医生”一篇名为《百亿保健帝国权健,和它阴影下的中国家庭》的文章,保健品成了一个热门话题,关于权健的疗法是否有效、模式是否合法等,都成了网友讨论的热点。最新的消息是,天津市成立联合调查组进驻权健集团展开核查。
权健是否有问题,相信专业调查组会给出公允结论。不过,此事之所以引发社会热议,不仅跟权健这家公司有关,也与保健品带来的一些疑惑有关,比如在人们印象中,许多保健品存在夸大宣传、虚假宣传的问题。针对这一点,市场监管总局26日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保健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电话营销行为管理的公告》,规定保健食品经营者以电话形式进行保健食品营销和宣传时,不得明示或暗示保健食品具有疾病预防或治疗功能;不得利用国家机关、医疗单位、学术机构、行业组织的名义,或者以专家、医务人员和消费者的名义为产品功效作证明;不得虚构保健食品监制、出品、推荐单位信息。
应该说,夸大宣传是许多保健品的“生存之道”。根据定义,保健品只是具有特定功能的食品,不是药品,这两者应该严格区分。但必须承认的是,保健品中的微量元素、维生素等,对调节人体机能也有一定作用。在“药食同疗”的语境下,究竟是食品起到效果,还是药品有疗效,并不容易分得清。这就被一些经营者看到了商机,通过各种夸大宣传,造成“保健品也治病”的错觉。举个例子,法律规定的27种保健品特定功能中,有“促进消化”这一项,这个描述是比较中性的,但一些善于包装的经营者,通过邀请明星出面代言,患者现身说法,就把它变得生动起来。还有的变着法子和国家机关、医疗单位等扯上关系,目的只有一个,即通过权威背书,暗示自家产品神乎其神,不仅有益健康,而且具有“药效”。
这就不难明白保健品行业为何变成了“广告行业”。去年,网友从电视广告中发现一名“假药广告艺术家”,在不同场合竟然有9个头衔,她在各电视台公开表示自己是祖传中医、苗医、蒙医,又是某协会会长、某医院院长等,屡屡被查,却每每复出。这件事让人们意识到,保健品行业普遍夸大宣传,不仅跟经营者自身有关系,也与治理的不得力有关。从机制上来讲,根据《保健食品广告审查暂行规定》,负责审查的食药监部门是指企业所在地部门,而不是广告发布地部门,这就导致有的审查“走过场”,甚至在广告被查后还反复提供批文。把好“审查关”,就要探索更为合理、更为顺畅、更为有效的监管机制,从源头上遏制虚假宣传、夸大宣传的冲动。
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这则公告,虽是针对电话形式的营销,但其实整个行业都该受到警示。当前,保健品营销出现许多新花样,如开门店、搞团购、送鸡蛋、免费旅游等。套路不尽相同,但目的都是为了卖产品。至于产品有没有效,是否物有所值,则被有意无意忽略了。但这是真正值得关心的话题,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不仅追问权健真相,也在追问保健品的真相。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