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千名用户前往ofo总部大厦,排队等候办理退押金手续;ofo总部的办公区也由四层缩减到了两层,总部大厦里空闲的工位越来越多;街道上的小黄车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有专门的人来修缮整理,而是肆意地散落在各处……曾经如日中天的小黄车在寒风中黄了,而这或许只是共享经济凛冬将至的一个缩影。
三年前,当宣称合作、环保和民主理念的共享经济模式横空出世时,如同旋风席卷了整个社会,滴滴打车、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和共享住房平台Airbnb等等共享经济模式如同雨后春笋般探出头来。只是没想到这道旋风来得快去得也快:ofo负债累累、滴滴顺风车功能无限期下线、Airbnb的用户量急剧下降……共享经济迎来了自己的凛冬。究竟是什么,让共享经济失去了最开始描绘的美好图景?
共享经济缺乏专业成熟的规章制度的现状或许是致命根源。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共享经济不可避免地有着规章制度管理上的空窗期。这种规章制度上的漏洞,不单体现在对共享经济企业的资格认证方面,也存在于对其共享经济服务的评价方面。
在以往传统服务经济模式下,每一个服务公司的专业资格,行业认证等都需要由专业机构来进行评定,用户往往是难以置喙的,这使得企业的资质得到了规章制度专业化的保障。而在新生的共享经济体系中,用户打分取代了专业机构的人工监管。用户被更多的赋权,但却还没有形成与之相匹配的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企业的资质与其服务的质量评价往往取决于用户随手上传的照片以及带有随意性和情绪化的打分。从业者一句“麻烦给个好评”的请求或是一些小小的优惠就可能让用户忽略糟糕的环境与服务质量,也使得共享经济的服务质量评判失去了客观的标准。
再者,共享经济责任归属不明确,违规成本低廉也是导致共享经济步入寒冬的关键因素。共享经济由于自身的特殊性质,责任归属一直是难以解决的问题。当真正发生问题时,共享经济公司往往坚称他们只是连接买家和卖家的“通信平台”。因为在这个“平台”上工作的并不是他们雇佣的合同员工,所以不应由公司负责。而共享经济的个体从业者又往往因其个体的负担能力不足而无法承担责任或是拒绝承担责任。其典型例子如美国记者扎克·斯通的遭遇:在旅行中其父亲被所入住的房屋院内树木砸中不幸身亡,而提供该房屋的共享住房平台Airbnb给扎克·斯通的答复则是“无权控制房东的行为并保留免除所有责任的权利”。这种责任的归属不清带来的是用户信任度的下降,进而造成用户流失。
而低廉的违规成本则使得共享经济成为了公共秩序的破坏者:大量的共享单车无序地散落在街头巷尾、不需要付出代价的违停、被破坏的共享设备转而成为了额外的城市垃圾等,这一切使得城市的治理者无计可施。共享经济在用户端和管理端都失去了信赖。
最后,共享经济可能极大地破坏社区原有的文化氛围,这将使得共享经济失去它的社会基础。这一点以共享经济中的共享住房出租为最:当共享经济的短期租赁所得高于传统长期租赁所得时,房主更倾向于将房屋外租给短暂逗留的游客。这种举措会导致社区房租水平提高,进而挤走原住民与当地富有创造力的年轻人群体,进而破坏社区的原生态与原先的社区文化氛围。当一个社区的住户光由冰冷的租赁价格高低来决定的话,自然会招致社区原住民的反感,这对共享经济的发展无疑是致命的。
诚然共享经济存在以上缺陷,但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在共享经济“重塑”我们的社会时,社会也应该试着“重塑”它们。政府可以试着通过完善规章制度,加强管控力度,进行经济补贴等措施,来弥合共享经济与社会的裂隙。而共享经济企业也应该自觉承担起社会责任,做好自我管理。而每一名共享经济的受益者,也要增强自己的责任心,爱惜使用共享设备,客观评价共享服务。如此这般,共享经济就算凛冬将至,也会迎来春暖花开。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