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新时代怎样弘扬伟大民族精神

2018年12月05日 07:22   来源:羊城晚报   练庆伟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深刻阐述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宣示了中国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坚定决心,发出了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的进军号令。民族精神是国家之根、民族之魂。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新时代改革开放不忘初心再出发,我们要大力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根植于民族发展历史长河的伟大民族精神渗透在民族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品格气质和心理素质中,流淌于代代相传的民族血脉中,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基因。

  在5000年悠久历史中,这种民族禀赋造就了辉煌灿烂的历史。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文明,在人文、科技、艺术等各个领域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进入近代以来,这种民族禀赋谱写了中华民族保卫祖国、抵御外侮的壮丽史诗。

  近代中国逐步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备受欺凌。各族人民始终铭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团结向前,百折不挠、坚忍不拔英勇奋斗,打败了一切穷凶极恶的侵略者,捍卫了民族独立和自由。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新中国成立以来,这种民族禀赋续写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新辉煌。1949年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民族繁荣富强、人民生活幸福奠定了坚实基础。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全体人民继续辛勤劳作、发明创造,革故鼎新、自强不息,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心怀梦想、不懈追求,中国前所未有地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心。

  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中,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必须更好地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必须更好地弘扬伟大民族精神;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必须更好地弘扬伟大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像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随时代的变迁而发展,随实践的发展而升华。中国共产党一向注重对民族伟大精神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集中体现进行凝练、概括和弘扬。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族精神作出新的全面阐述,这就是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民族精神的发展,也意味着民族精神价值指向的发展。

  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根,是传承历史创造未来的精神动力,是我们风雨无阻、高歌行进的根本力量。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将伟大民族精神融入到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奋斗当中,从而使之成为革命、建设、改革的强大奋斗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入新时代,国际国内形势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改革发展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绝不是一蹴而就、一天两天就能实现的,我们必须脚踏实地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这归根到底要依靠秉承伟大民族精神的伟大人民,要将伟大民族精神转化为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新时代弘扬伟大民族精神要走出小我,成就大我,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奋斗之中,谱写人生的绚丽篇章。

  (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以实际行动发扬伟大民族精神    2018年04月17日
  • ·伟大民族精神在,脚步就不会停    2018年03月21日
  • ·赓续红船精神,书写新的辉煌    2018年05月16日
  • ·展形象,让世界了解中国    2018年09月19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