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曙光在前,九万里风鹏正举。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习近平主席以深邃的洞察和宽广的视野,深刻诠释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一句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话语,充满信心与斗志、饱含光荣与梦想、彰显情怀与担当,激起万人大礼堂里一次次热烈掌声,点燃了亿万人民在新时代勇往直前的奋斗激情。
人总是需要一点精神的,一个国家和民族更是如此。纵览历史,举凡大国崛起的过程,无不伴随着全体国民共同的期待与奋斗,并由此锻造出国家民族独特的气质与精神。“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强大的创造精神,彰显革故鼎新的不懈追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坚韧的奋斗精神,写照拼搏进取的意志品质;“同德同心,扶危持颠”,厚重的团结精神,昭示守望相助的向心合力;“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执着的梦想精神,蕴藏家国天下的情怀胸襟。创造、奋斗、团结、梦想,这些精神特质,构筑于中华民族的心灵河床之上,寄托着中华儿女内心深处的集体意识,也正因此具有了超越时空的能量,成为我们不断前行的深层动力。
上下五千年绵延不息,中华民族为什么能够成为世界上唯一从未中断过历史进程,并且创造出辉煌灿烂文明的民族?答案或许就在“民魂”二字。近代以来,突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亡国灭种的忧患中,无数仁人志士发出“振兴中华”的呐喊,以“拯斯民于水火,扶大厦之将倾”的爱国热忱,“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坚强意志,“追求真理,不断进取”的赤子之心,“放眼世界,迎头赶上”的雄心壮志,书写了救亡图存、自立自强的壮丽史诗,为复兴大业注入巨大精神力量。穿越百余年风雨如晦,历经沉沦与奋进、屈辱与反抗,沿着民族精神的航道,我们终于迎来了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伟大民族精神的年轮中,有着昨天的思考、今天的探索和明天的希冀。每个年代的求索,都丰厚着民族精神的内涵,都夯实着中华民族的信心。这一点,从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史中不难看出。90多年前,上海石库门点燃信仰的燎原火种;80多年前,长征书写意志的豪迈史诗;60多年前,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开启激情燃烧的建设岁月;40年前,改革开放写下后来居上的发展传奇……这条经过追寻和探索、苦难和辉煌得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所未有地改写了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每一次转危为安、乘势而上,都印证了民族精神的磅礴力量,并为之注入新的时代内涵。这些实践,更坚定了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共识。
人民有信心,国家才有未来,国家才有力量。有人说,一个国家处于上升期的标志之一,是这个国家开始打造她的“造梦”能力,她的国民开始自信地谈论自己的梦想。当中国经济跃升至世界第二,当中国崛起被国际媒体称为“近年来最重要的全球变革”,中国人追寻百年的民族复兴之梦,每一帧画面都愈发真实清晰。从国家层面的飞天梦、航母梦、高铁梦,到个人层面的小康梦、创业梦、教育梦,宏大的国家梦想正在时代的点滴进步中生根拔节。今天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今天的中国人,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这种基于梦想的同频共振,正激荡起深厚的民族精神,构成新时代中国奋勇向前的澎湃动力。
行者方致远,奋斗路正长。中华民族能够在百折千回中生生不息,靠的是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辛奋斗,如今站在圆梦复兴的关键节点,依然需要13亿“实干家”坚持不懈地埋头苦干。面对和平崛起的烦恼、世界格局的调整,面对发展转型的压力、主要矛盾的变化,我们仍需创造,让更多奇迹涌现;仍需奋斗,刷新我们的美好生活;仍需团结,汇聚起强大力量;仍需梦想,大踏步走向未来。在伟大民族精神的引领和激励下,每个人都拿出实干的精神和劲头,干好“自己的那一份”,中国梦才够美丽、够坚实。
中国,曾经有“独一无二的过去”,也必将拥有“独一无二的未来”。我们坚信,千百年精神传承,必将支撑起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中国,将为国民创造更多福祉;这个中国,将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