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打破中国式粉丝水军的“流量幻象”?

2018年11月12日 07:26   来源:红网   陈贝迪

  近日,国内人气流量歌手吴亦凡的新专辑上线iTunes,不到5小时便登上了iTunes销售榜首位;美国一线女歌手“A妹”Ariana Granda的新单曲在发布当天只位列榜单第五,前四名均为吴亦凡的新歌,而当天iTunes榜单前十里Kris Wu便占了6首。根据digitalsalesdate的统计数据显示,发布仅24小时内,Kris Wu的三首歌排名前三,每首歌分别都卖出了一万五千次以上,A妹卖出一万三千多次,而Lady Gaga的单曲仅卖出六千多次。

  而与惊人的iTunes销量榜成绩形成反差的是,国外公众似乎不买这个帐,Twitter上充满了对这个销量数据的疑问:“谁是Kris Wu?”随着A妹经纪人疑似质疑吴亦凡团队及粉丝刷榜的截图流出,事件迅速发酵成欧美与中国粉丝圈的冲突闹剧,Twitter上搜索“Chinese”出现的第一个便是“Chinese Bots”,质疑中国歌手团队及粉丝依靠水军机器或程序伪造数据、虚假刷榜。

  在国内偶像饭圈文化中,“中国式粉丝水军”作为粉丝经济的一种畸形衍生品,可谓是无处不在、司空见惯。粉丝经济架构在被关注者(如偶像)与被其“晕轮效应”黏合起来的粉丝群体的关系之上,将粉丝需求、黏度与忠诚度转化为消费,实现商业盈利。随着新媒体网络及电子商务的发展,粉丝经济迅速成为了互联网经济的一个新的风口。而粉丝经济中的水军则指通过控制程序机器人或雇佣招募真实人员等手段进行数据造假、口碑造假、流量造假,赋予大众及偶像本身虚假的“流量幻象”或“人气假象”,主要表现为刷榜单、刷微博转发量与评论、刷比赛票数等。

  从本质上看,粉丝水军是粉丝群体自我赋予的“权力幻象”,是对流量、销量等机械数据的盲目崇拜、对实力、专业性等评判标准的无视与漠视,是对公平正义的规则机制的颠覆与践踏,是中国“流量至上”的娱乐圈生态孕育的畸形“潜”规则。何为潜规则,表现为它的隐蔽性与秘而不宣性,比起僵尸用户、垃圾信息,如今的水军俨然已更加人性化、智能化,不仅有正常的头像与ID,刷的评论更是五花八门、千百条不重样;但它所谓的“潜”仍要打一个问号,因为这不仅是粉丝群体、公关团队、经济公司惯用的伎俩手段,也是大众心知肚明的事实:只要随意点开某个流量小鲜肉的微博,转发量连连过百万,下面的水军评论更是清一色地“尬”出屏幕。值得注意的是,水军不仅在微博等社交平台上大行其道,打造出偶像“高人气、高流量”的错觉,为其攘获更多广告代言与商业机会;还在各大比赛评奖中大规模“注水”、刷票,为流量明星斩得一个个名不副实的奖杯,扰乱公平的规则秩序与和正常的评价标准。在中国式粉丝水军的不懈努力与虚假作业下,流量成为了被偶像、粉丝、媒体、企业竞相追逐的至上逻辑,成为利益的敲门砖。

  粉丝群体的盲目狂热、经纪公司的推波助澜、偶像艺人的放任自由、大众媒体的熟视无睹、政策法律的监管缺失,均是粉丝水军大行其道的原因。但究其根本,正是中国畸态的娱乐圈土壤造就了水军的放肆生长。在流量崇拜的商业法则和伪造流量的虚假幻象下,流量黑幕与造假丑闻频发,娱乐圈已慢慢偏离了为社会大众提供文化审美与娱乐消遣的初衷,驶向了流量即利益、造假即正义的深渊,成为了无底线无责任无规则的“三无”行业。在这样的行业风气螺旋化发展的过程中,一切真实的、可贵的、专业的、正义的、高雅的东西都被这场“流量狂欢”边缘化,遭到冷遇;而虚假被捧在了世界的中心,万众追捧。

  “Chinese bots”能够横行中国数十年而鲜少质疑,但当其漂洋过海去“屠榜”,却引发了欧美粉丝圈的强烈反弹与抵制。或许剥离显性的利益纠纷与国籍差异,放在更普适的文化角度上看,“Chinese bots”的指责或许能给麻木的中国粉丝圈与娱乐圈当头一棒,打破中国式粉丝水军盲目的“流量幻象”。或许,我们可以更加冷静地跳出恶性造假的流量泥潭,还好作品、好艺人一片可以自由呼吸的净土。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