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管理决不能“宽松软”

2018年11月09日 07:37   来源:南方日报   扶青

  教育部自今年4月下旬以来,部署开展了师德建设长效机制贯彻落实专项督查,组织各级教育部门和大中小学开展全面自查,派出督查组实地抽查,大力推动各地各校深入落实师德建设长效机制。11月6日,教育部发布此次专项督查结果称,各地各校师德建设重视程度明显提升,但部分地方和学校师德管理仍然“宽松软”。同时,民办教育培训机构诱使个别公办中小学教师参与校外培训机构有偿补课等现象突出。

  “教师发展,师德为要。”教育部多次强调,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要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更优先的位置,对违反师德的“一票否决”。总的来看,我国教师队伍是好的、健康积极向上的,但个别教师违反师德现象仍时有发生。比如年初有人实名举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陈小武性骚扰女学生,教育部研究之后,撤销其“长江学者”称号;武汉理工大学一学生坠楼身亡,事后查明经常被导师指派做事;不久前,南京大学一教授梁莹因为主动撤销百余篇论文,被疑存在学术不端……此外,一些乱发议论、吃拿卡要、兼职兼薪、徇私舞弊的事情也不时被曝光。这样的事情虽是个别,教师也是少数,但却严重损害了师道尊严,影响了教师形象。对这些师德问题,无论它有没有被曝光,只要有一点苗头,就必须高度重视,将“零容忍”实化为严肃查处的行动举措,通过底线管控,高线追求,弘扬高尚师德的良好氛围。

  此次教育部的督查结果,再次证明了一些师德问题屡禁不绝的原因,就在于师德管理上存在“宽松软”现象。首先,师德建设主体责任意识还不牢固。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学校是责任主体,校方重视起来了,教师自然会摆正态度。但通过韩春雨事件等,我们依然看到有学校存在“唯成果”倾向,要么急于求成,不加分辨地站在教师这边,要么因为教师科研能力强而“网开一面”,这些做法非但没有形成压力传导,反而形成了极恶劣的示范。其次,意识不到位,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就不能落实落细。教育部明确划出了“十条红线”,作为教师评价考核的依据。但在一些学校里,师德建设制度和机制过于宏观空泛,只存在文件与口号里,与新形势新要求贴合度不够、针对性不强。在考核评价一端,还存在重形式、轻内容、不重视结果运用等问题,没有很好地将奖惩制度和评价机制挂上钩,导致许多人不入耳、不上心。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督查明确点出了校外培训机构治理仍是一场“攻坚战”,民办教育培训机构诱使个别公办中小学教师参与校外培训机构有偿补课等现象突出。与性骚扰、科研造假、吃拿卡要等问题相比,这个现象相对复杂,背后是应试教育的框架背景。虽然教育部整治校外培训的目的是为了给学生减负,但在某种程度上,出于“赢在起跑线”的心理,一些家长和学生会有意识地参加课外培训,同时,许多教师待遇偏低,也乐于在外面兼职兼薪。现在又出现一种情况,由于培训机构遭到严打,教师们就借助于教辅APP等在线教育方式躲避监管。从这个角度上讲,教师的确是被“诱使”的,诱因就是现有评价体系下,学生不培训、不加餐,似乎就难以从激烈的竞争中胜出。近几年,教育部门多次强调促进考试制度改革,特别是逐步建立基于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就是为了改变这个现状。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影响着、启迪着、示范着学生们的行为。针对教育部督查组发现的问题,有问题的学校要对照问题,整改落实,没有问题的学校也要举一反三,全面强化师德管理。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