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校外培训超进度”,要看监督落到何处

2018年08月24日 06:45   来源:羊城晚报   耀琪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意见》指出,校外培训机构开展的学科知识培训的内容、招生对象等,要向所在地县级教育部门备案并向社会公布。收费时段与教学安排应协调一致,不得一次性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的费用。

  从《意见》的详细程度可以看出,国家对于培训机构对国民教育体系的正负面影响已经有深度察觉。比如要求,培训内容不得超出相应的国家课程标准,培训班次必须与招生对象所处年级相匹配,培训进度不得超过所在县(区)中小学同期进度。简而言之,就是再一次强调机构不能跑到学校正常教育前面,不能超纲、超范围,不能违背学生成长规律,不能超前培训、应试教育。

  如果《意见》能够得到各级教育部门的重视,并且落实到日常的巡查监督中,相信随时随地都能抓出一大批违规的典型。究其原因就在于,政策反复规定不能做的事情,恰恰是大多数培训机构的“立业之本”和利润来源。如果行业规则和导向没有发生变化,那么冒险违规的机构就会大量存在,且不会主动退出。

  培训机构对学生的辅导,初衷应是协助学业,但是教育部门对于培训的节奏是没法掌控的。只要机构采用自己的教材,避开学校体系,监督部门就难以比对是否超了学校的进度。那些近乎垄断的大型机构,每年在教育培训的研发甚至比教育部门还要强大。其市场地位也不是仅仅把五年级内容的教给四年级学生实现的。既然机构提供的教育产品和造就的学员能到处拿奖升到名校,把普通学校和普通学生的梦想都实现了,这让监督部门如何是好?毕竟教育部门也是要升学率的。

  比如,让学生读更艰深的教材,学更多的字词,掌握更多的作文技巧,在趣味数学中熟记解题方法。凡此种种,优秀的学生会很乐意好学,其家长就会很有成就感。即使有学员跟不上,也不可能怪老师太超前,而只会怨自己的孩子不够聪明勤奋,毕竟培训都是自愿消费的。

  本来教育市场很多元,培训机构也可以有很多的盈利模式。不过,只有能牢牢锁定家长焦虑,并给出解决方案的培训内容,才可能是利润最好也最稳定的。因此尽管很多机构也会提供人文艺术、创新动手之类的丰富课程,但万变不离其宗,终究是最能应试的培训模式才最显示机构的实力。培训机构无一例外会以学员进入名校、竞赛获奖的名单作为机构立身之本。

  因此,教育部门希望能对教育培训机构来个大刹车,斩断这种违背成长规律的“军备竞赛”,就得对这个行业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有的地方的教育部门去检查培训机构的执照、消防和卫生,当然是避重就轻的形式主义。但要真正遏制机构狂飙对学校教育规律的损害,确实需要多方面发力。其中最难控制的,是家长不愿落后、不断高攀的培训需求。而最需要疏解的,自然就是学校资源、名声和升学率、重本率的稳定关联了。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