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欢迎批评指正”别沦为一句空话

2018年10月30日 06:50   来源:红网   沈道远

  时下,“欢迎批评指正”成为了不少领导干部在经验交流、工作汇报等工作中的万能语句。此语,既显得领导干部谦虚礼貌,又让人觉得领导干部虚怀纳谏。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欢迎批评指正”几乎都沦为了一句空话,笔者所参与过的会议,无论是台上的上级领导,还是台下普通干部,就没有人真正站出来“批评指正”过。相反,“欢迎批评指正”之后往往伴随着阵阵掌声。

  实际上,“欢迎批评指正”一语,包含着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工作作风,一种开放包容的为官雅量。“欢迎批评指正”,原本是希望与会者抛开上下级观念,聚焦问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问诊把脉,对症开方,在辩论中让真理越来越明,让工作思路越来越清。可是,如今,领导干部口中的“欢迎批评指正”,已然沦为一句经典的“正确的废话”,没有太多现实意义。

  “欢迎批评指正”不受欢迎,原因为何?一则,上级领导出于给下属留情面的考虑,即便他的发言有不妥之处,也不愿意当众提出批评,更多选择私下交流,或者干脆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二则,普通干部在会议场合常把自己视为“听会人”,觉得自己人微言轻,认为自己就算有不同见解也未必正确,说了还有“出糗”的风险。加之,当面指正领导干部,极有可能得罪领导,于是,普通干部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奉行“沉默是金”的为官之道。三则,通常情况下,会议安排时间紧凑,环节分明,根本就没有给“批评指正”留下时间,自然也就听不到“批评指正”的“好声音”。四则,发言者之所以说“欢迎批评指正”,其实很多时候并非真心求教,只是按照惯例说了一句客套语罢了。既然发言者缺乏真诚之心,与会者当然也就不会正面回应了。

  “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共产党人自我革命的光荣传统。“欢迎批评指正”不该是一句空话,而应该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尤其是要融入到各种交流讨论的会议之中,涵养领导干部敢于批评、善于纳谏、不断求真的品格,形成实事求是的良好工作作风。

  那么,如何才能让“欢迎批评指正”落到实处呢?笔者认为,首先,领导干部在批评指正时,要打得开情面,不掺杂私人感情,少打个人算盘,就事论事,尤其是“一把手”要带好头,主动接受下属的批评指正;其次,领导干部要拿出“欢迎批评指正”的真诚,具备“闻过则喜”的精神,鼓励下属说出不同意见,讲出真实想法,并积极采纳具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最后,在会议安排上,增加“批评指正”环节的时间,让“批评指正”成为交流讨论类会议的内容标配。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