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作业太少了!”“没有书面作业,就没有预习、复习,怎么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我们要求老师给学生布置书面作业。”近日,武汉市武昌区一所小学的副校长在校门口值日时,好几个低年级家长突然找到他“反映问题”。 (10月6日新华社)
8月30日,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8部门联合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提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
开学一个月来,各地各学校作业量明显下降,特别是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岂料,有些家长对此有些不“淡定”,甚至有些“焦虑”了。在这些家长看来,“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在考试制度依旧、升学压力不断前移的现实情况下,低年级不留作业政策初衷虽好,但面临现实竞争,给孩子“减负”,家长却难以省心。
一二年级学生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节点。让他们尽情地玩耍,好好地休息、适当地学习,才是对他们最好的爱护。也是学校、家庭及全社会的责任。无数事实证明,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单纯靠大量书面作业才养成的。老师和家长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来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而绝不是把孩子陷进“作业堆”里、淹没在题海中。
曾几何时,学生的书包越来越重,作业越来越多,伴随而来的视力越来越差、睡眠不足,很多学生的身体出现了亚健康状况。不仅牵动了无数家长的心,更牵动了全社会的心。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8部门专门发文,要求为学生减轻课业负担,强调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这既最现实的民生问题,也是家长焦虑的根源所在。事关孩子的身心健康,同时也是全社会的要求和希望。
现实中,一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国家为孩子“减负”,家庭不能给孩子“增负”。不能违背孩子的成长规律,要减少给孩子盲目补课的冲动,不能强迫孩子除了作业还是作业,要鼓励孩子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发挥特长、增长课外知识上。家长要身体力行、耐心引导孩子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及多媒体接触了解新闻事件、进行课外阅读、学习文艺书画艺术、开展体育活动等,丰富孩子的课外生活,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也能逐步使孩子朝着全面、丰富而有个性的方向发展。不尊重孩子的意愿,无视孩子的特长爱好,“越俎代庖”,任性给孩子 “加码”“增负”,使孩子不堪重负,弄不好会使孩子产生厌学、怕学心理,妨碍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正常发展,与家长的心愿“背道而驰”。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