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明确了5项关于幼儿园教学的治理任务,旨在改善幼儿园“小学化”这一现象。但是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家长的育儿焦虑影响下,幼儿园“小学化”倾向还很难马上扭转。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的一项调查显示,81.1%的受访者表示周围幼儿园“小学化”现象严重。91.4%的受访者发现很多幼儿家长在孩子教育方面有“抢跑”的心理。(8月23日《中国青年报》)
教育部门再次出手治理幼儿园“小学化”,值得肯定。期待各地有关部门严格落实此次专项治理措施,既让幼儿园回归幼儿教育本位,也给社会上的“衔接班热”降降温。这些年来,教育部门多次下发通知,要求规范幼儿园的教学工作,纠治“小学化”倾向,但收效并未尽如人意。调查显示,最大原因是家长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九成受访者坦言家长有“抢跑”心理。
幼儿园“小学化”是应试教育在学前阶段的一种表现,有其深厚的心理基础。从根本上说,幼儿园“小学化”是幼升小的压力传导所致。为了上好的小学,家长不得不如此,而为了迎合家长需求,幼儿园也不得不如此。于是,一些幼儿园或主动迎合市场需求,或拗不过家长的强烈愿望,悄悄开展小学化教学;有的幼儿园在迎接检查时临时取消英语、算术等学习,家长也帮着“打掩护”,从而把监管变成了“猫鼠游戏”。更有一些家长将孩子放到各类辅导班培训,“园内不补园外补”,这也导致了教育部门近些年来发出的多道幼儿园“去小学化”的禁令难以落地。
事实上,幼儿园“小学化”违背了幼儿的认知规律,即使孩子在幼儿园学了许多小学的内容,但大多是“死记硬背”得来的,对孩子的成长并没有多少帮助,反而还可能禁锢孩子的思维,剥夺了他们的快乐时光。在不少发达国家,人们习惯把幼儿园视为孩子玩耍的地方,孩子只需学会怎样和别人相处,以及一些基本礼仪和社会常识,而不是认多少字、读多少书、会不会计算。
因此,治理幼儿园“小学化”,家长也需给力。首先,应破除深扎在人们头脑中的观念问题。家长思想观念不转变,“去小学化”就会遇到很大阻力。应通过媒体宣传、社区宣讲、园内引导等形式,帮助家长转变观念,袪除“抢跑”心理,切莫再做幼儿园“小学化”的推手。其次,有关部门要强化监管,督促幼儿园和社会教育培训机构严格按规定办学。此外,建议制定禁止超前教育法,对从学前教育到中学教育的所有超前教育进行综合治理,进一步规范基础教育秩序。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