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幼儿园去“小学化” 让“错位”的幼教“归位”

2018年07月18日 07:12   来源:红网   褚文静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近年来,各地坚持发展与质量并重,促进幼儿园保育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但一些幼儿园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提前教授小学内容、强化知识技能训练,“小学化”倾向比较严重,这不仅剥夺了幼儿童年的快乐,更挫伤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影响了身心健康发展。(7月16日《南方都市报》)

  幼儿园“小学化”倾向对孩子的危害毋庸赘言,早在2011年,教育部就曾下发《教育部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文件明确指出:严禁幼儿园提前教授小学化的教育内容,幼儿园不得提前进行各种活动来强化训练学习,不得给幼儿布置家庭作业。然而几年时间过去了,这种现象不仅没有得到遏止,反而犹如传染病毒,不断向各地各级幼儿园蔓延,败坏了整个学前教育的风气。幼儿园如何去“小学化”仍然是摆在整个社会面前的一道难题。

  从表面上来看,幼教机构自身难辞其咎。对各种幼教机构来说,口碑就是生命,难以满足大众的“口味”,必然会被淘汰出局。于是为了迎合家长的需求,博得一个办学质量高的“好口碑”,争取到更多生源,获取更多利益,幼儿园不惜违背幼儿教育的原则,罔顾幼儿教育的本质,强行开设语言、写字、英语、速算等“看得见,摸得着,见效快”的课程。如此一来,幼儿园变成了小学“预科班”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不得不说,幼儿园“小学化”的“病根”绝不仅仅在幼儿园。一方面,由于地区与地区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教育发展水平及资源配置不均衡,导致很多家长陷入“择校热”的集体焦虑中,恨不得自己的子女琴棋书画无所不通,诗词歌赋无所不能,甚至还给孩子报了大量的辅导班以弥补“不足”。而另一方面,在以分数高下论学生优劣的应试教育压力之下,一些小学也被迫设置了过高的入学门槛,择用标准远远超过了尚处于启蒙教育阶段的幼儿水平。

  如此一来,如果幼儿园不教点“小学课程”,家长们就不“买账”,反而会认为园方不负责,不为幼儿的前途着想。而且,如果孩子们“不认字,不识数”,更有可能面临“无学可上”的尴尬境地。在这样的双重压力下,幼儿教育“小学化”,逐渐成了我们熟视无睹的一道教育景观。

  教育部门对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的再次纠偏,无疑给家长、幼教机构乃至整个社会都提供了一个反思的机会。“一切为了孩子”的初衷虽好,但若不能采取正确的方式方法,结果亦会南辕北辙。与死记硬背得到的“夹生知识”相比,良好的习惯、自理能力、学习能力、适应能力、社交能力等,对孩子来说才更重要。

  所以,作为家长以及幼教机构,不但要“一切为了孩子”,更要“为了孩子的一切”,真正做到以孩子为本,从孩子的本性出发,树立科学的育儿理念。应该从“揠苗助长”的故事中,吸取“欲速则不达”的经验教训,切实淡化、去除幼儿教育的功利心态。更重要的是,从长远角度出发,解决此问题不能仅仅依靠幼教机构的整改,而是更需要政府部门着重考虑学前教育的整体生存环境,从均衡教育资源配置、改革中高考制度等方面着力,为去“小学化”营造出良好的环境。

  幼儿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起点,孩子在幼儿园所学的东西,将会伴随孩子一生。教育是一场马拉松比赛,单纯靠“百米冲刺”的力量,是无法取得最终胜利的。只有社会各方都做到尽职尽责,做出自己的应有努力,才能让“错位”的幼教“归位”,早日把快乐童年还给孩子。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