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压力显现 政策谨慎应对

2018年08月02日 07:03   来源:经济参考报   王静文

  2018年进入下半场,统计数据开始陆续公布。从率先公布的7月PMI指标来看,制造业PMI由51.5%下降至51.2%,连续第二个月下降,且降至今年2月以来的最低水平,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则从55.0%降至54.0%,降到近一年来的低点,制造业和非制造业双双放缓。

  从分项指标来看,7月数据可能会继续走弱。其中,生产指数回落0.6个百分点至53.0%,预示着工业生产景气度回落。新订单指数下滑0.9个百分点至52.3%,新出口订单指数持平于49.8%,连续两个月低于荣枯线,预示着内外需可能会双双下滑。与此同时,产成品库存指数回升0.8个百分点至47.1%,企业库存继续积压,而出厂价格指数下滑2.8个百分点至50.5%,显示盈利并不乐观。代表企业信心的生产活动预期指数回落至56.6%,已经降至一年多以来的最低水平。

  PMI在7月份的集体走弱并不意外。随着几项支撑因素的陆续消退,下半年经济下行压力已经开始出现。中美贸易摩擦叠加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将使出口受到冲击,房地产调控从严从紧叠加土地购置费递延支付完成,房地产投资增速也将回落,工业品价格增速放缓叠加社融增速降至新低,则会降低制造业企业的投资意愿。消费和服务业能否在下半年托住经济,仍存较大的不确定性。

  中央显然已经关注到最新情况的变化。7月31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认为,“当前经济运行稳中有变,面临一些新问题新挑战,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相比于4月政治局会议的“我国经济周期性态势好转,但制约经济持续向好的结构性、深层次问题仍然突出”,中央对当前形势的定调明显趋于谨慎。“稳中有变”这一首次出现的提法,更是体现出对形势变化的高度关注。

  压力之下,“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成为下一阶段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会议在重申“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基调之后,强调“财政政策要在扩大内需和结构调整上发挥更大作用”,与4月的政治局会议相比,“扩大内需”被置于“结构调整”之前,显示出中央更希望财政政策在稳增长方面发挥作用,而“加大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的力度”,意味着基建再度成为稳增长的抓手。事实上,7月23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也强调“积极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在减税降费、加快专项债发行速度等方面做出了更为详细的安排。

  相对而言,政治局会议并未对货币政策赋予重任,与4月会议相比,最大的变化是强调“稳健”而不再提“中性”,并重申“要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这既表明中央对此前边际宽松的确认,也明确宣示不会大规模放水。这一政策导向,与“坚定做好去杠杆工作”和“坚决遏制房价上涨”的部署彼此呼应。

  除了稳增长之外,会议还强调“补短板作为当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更好结合起来”,在推进改革开放、加强房地产调控、做好民生保障和社会稳定等方面也一一作了部署。可以看出,虽然面临着严峻的下行压力,但政策仍然具有“预调微调”的味道,并没有失去方寸、全部用足。

  从历史上看,我们曾有过数次政策急剧转向而使此前调控成果付之东流的先例,其后果是短期内虽然稳定了经济增速,但导致了杠杆率的持续上升、房价的报复式反弹、过剩产能的大规模堆积等一系列问题,其影响至今仍未彻底消除。此次政治局会议展现出了较强的政策定力,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市场预期。接下来,各方需要把决策统一到中央的部署之下,按照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扎实细致、有条不紊地开展下半年工作。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