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高洪军:依靠人才推动高质量发展

2018年06月29日 08:02   来源:人民日报   高洪军

  习近平同志一直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强调“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近年来,江苏省海门市临江新区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积极探索“突出市场主导、突出企业主体、突出园区主阵地”的引才模式,初步走出了一条以高端人才引领新兴产业、以产业集群带动人才集聚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拓宽市场主渠道。人才是第一资源,吸引和用好人才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一是依托投资基金引才。近年来,临江新区设立专业投资基金,不仅引进了100多家符合园区产业发展规划的企业,而且吸引了数以千计的人才。二是依托社会力量招才。政府部门搭建平台,吸引专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入驻,依托社会力量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三是依托创新平台聚才。通过市场化运作,与知名制药企业深度合作,共建创新平台。在上海张江搭建飞地孵化平台——“海门科技园(上海)协同创新中心”,努力挖掘域外人才“富矿”。

  增强政策竞争力。围绕人才“引、育、留、用”各环节,不断完善相关政策。一是把创新作为重要抓手。积极创新人才激励机制,让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鼓励企业实行股权分红激励,让创新人才充分实现自身价值。二是把温暖作为最大优势。精准聚焦入驻企业和人才的不同需求,量身定制,实行一企一策、一人一策制度,让人才政策释放出融融暖意。三是把融合作为最大动力。着力推动人才强区战略与其他发展战略深度融合,促使人才政策同科技政策、产业政策、社会政策无缝对接,形成政策联动效应。

  打造服务软环境。着力建设服务型政府,营造人才“愿意留、不想走”的良好环境。一是构建“跟踪服务+社会保障”服务体系。按照“专人跟踪、全员负责”的服务要求,构建起覆盖全域、上下贯通、职责明确、精准高效的创新人才服务体系,同时进一步优化社会保障、文化教育、健康医疗等方面的服务。二是探索“社会领投+政府跟投”融资模式。运用这种融资模式以及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完善创业投资风险补偿机制,缓解创新企业“最先一公里”的资金来源问题。同时,试点推出创业保险新产品,努力降低创业风险。三是打造“品质生活+互动空间”生活环境。开辟互动空间,举办音乐会、体育联赛以及各类专业论坛、技术沙龙、交流研讨等活动,努力营造崇德向善、开明开放、精致大气的人文环境。

  形成集聚正效应。创新人才需要集聚,集聚对创新人才引进和培育具有明显正效应。一是打造创新创业载体带动集聚。围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科教文创三大产业,积极打造生物医药科创园、国际中小企业科技园、玲珑湾科教文创园以及海门科技园(上海)协同创新中心等,着力推进产业链、人才链、资本链深度融合,把各种力量聚合起来,促使产业集聚效应不断自我强化。二是完善体制机制促进集聚。坚持用国际化视野吸引和激励人才,用国际化要求提升人才服务水平,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三是培养高质量技工队伍强化集聚。完善评价体系,让高技能技工人才与教授、工程师一样得到社会认可、享有社会荣誉,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创新人才集群。

  (作者为中共江苏省海门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金融行业人才缺口待补    2018年06月22日
  • ·“人才新政”须防跑偏    2018年05月28日
  • ·抢到人才,就赢了吗?    2018年05月23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