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乔瑞庆认为,本次股指下行是市场的自我调整,是金融市场的正常波动,不可偏执于某一方面的原因而过度夸大。要坚信,在积极平稳健康的宏观经济基本面下,股市不会持续下跌。
6月21日,沪深股指早盘冲高回落翻绿,午后震荡下探、全线收跌。截至收盘,上证综指报2875.81点,跌1.37%;深证成指报9316.68点,跌1.94%;创业板指报1521.68点,跌2.69%;中小板指报6421.08点,跌2.11%。目前来看,市场情绪仍处于修复期,行情出现一定的震荡属于正常现象,夯实底部有利于中期行情的展开。多家券商发布的中期策略认为,在经济基本面仍具韧性、市场估值处于底部、政策红利不断等因素的作用下,下半年属于“有为时期”。(6月21日中证网)
6月19日,沪指失守3000点,股市一片哀鸣,市场显露悲观。有人借此看空中国股市,动摇市场信心。股市作为最重要的金融投资场所,高低震荡本属正常,能因此而断言中国股市会持续下跌吗?2015年6月,在近乎疯狂的上涨之后,沪指暴跌,之后顺势而下,跌破3000点,市场一度陷入恐慌。今年2月初,股市也跌过,市场也紧张过。然而,跌下去后,又掉转方向涨上去了。何也?因为有中国经济良好的基本面作有力支撑。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中国经济健康而良好的发展态势,决定了股市不会持续下跌。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8%,比上年同月加快了0.3个百分点;5月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上涨8.1%,比上月加快0.1个百分点;5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4.8%,比上月、比上年同月均下降0.1个百分点;1-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15%,比1-3月份加快3.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利润增长了8.4%;1-5月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2%,装备制造业增长9.3%;1-4月份战略性新兴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超过18%。从数据看,经济运行呈现平稳增长、结构优化、效益良好的健康增长态势。
6月19日以来的股指下行,是对前期涨幅的回调。不可否认,这中间有对国内外经济事件的反映,但不宜过度解读。
有人说本次股指下跌是由于中美贸易战的打响。的确,从时间节点上看,二者有一定的联系,但并非因果关系。央行行长易纲称,我国贸易依存度已从2006年的64%下降到去年的33%,低于42%的世界平均水平,经常项目顺差占GDP的比例也从2007年的约10%下降到去年的1.3%。这意味着我国有实力应对这次外部冲击。诚然,贸易战让中美两国都受损,但贸易战不会改变中国经济稳健向好的态势。
有分析称,股市下跌是源于去杠杆导致的流动性紧张。此类观点不过是在为推动货币政策转向宽松寻找现实依据。事实呢?流动性并没有收紧。4月25日,央行降准。6月6日,开展MLF操作4630亿元,对冲到期后MLF余额新增2035亿元。金融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5月,M2余额174.31万亿元,同比增速8.3%。相比于去年5月份以来的月增速,这个增速不算低。从数据看,央行执行的是不紧不松的稳健中性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稳定,既不过多,也避免紧张。股市下跌,在流动性上找原因略显牵强。
本次股指下行是市场的自我调整,是金融市场的正常波动,不可偏执于某一方面的原因而过度夸大。要坚信,在积极平稳健康的宏观经济基本面下,股市不会持续下跌。管理层要保持战略定力和政策定力,不可受某些以偏概全的观点影响而左右摇摆,要立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坚定地把既定战略和政策执行下去,继续维护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为资本市场繁荣稳定提供坚强支撑。(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乔瑞庆)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多因素致股市波动:“情绪是主因”
我国经济基本面不支持股市大幅下跌